观点与评论

影视寒冬来了:长剧遇冷、短剧更内卷,中腰部演员陷生存困境

“以前一年能接三四部剧,现在客串都得等机会。”32岁的演员林薇的境遇,成为当下影视行业中腰部演员生存状态的缩影。

“以前一年能接三四部剧,现在客串都得等机会。”32岁的演员林薇的境遇,成为当下影视行业中腰部演员生存状态的缩影。

2025年以来,“腰部艺人失业”“长剧开机锐减”“短剧成本暴涨”等话题接连登上热搜,多重信号显示影视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的“寒冬”阶段。

长剧市场:备案暴跌与资金承压的双重挤压

长剧市场的收缩成为行业寒冬的突出表征。数据显示,2025年获批的电视剧数量较2014年大幅减少,电视剧发行数量已从2014年的429部锐减至2024年的115部,开机项目减少幅度达40%。平台资金链紧张加剧了行业困境,爱奇艺CEO龚宇公开表示,当前100部电视剧中50%以上处于亏损状态,电视台更是几乎全行业亏损。

IMG_256

审核门槛的提升让长剧项目雪上加霜,“过会难”成为普遍痛点,30集的剧集被硬砍至12集成为常态。资金压力向下传导至制作端,垫资成行业普遍现象,中小影视公司抗风险能力不足,倒闭潮持续蔓延,连《雪豹》的出品公司都已变卖影视资产转型其他行业,华谊兄弟六年累计亏损近80亿。

资源进一步向头部集中,顶流艺人垄断S级项目,二线演员片酬被直接砍半,行业两极分化愈发严重。

短剧赛道:从“风口”到“内卷”的急速转向

曾被视为“救命稻草”的竖屏短剧,如今也陷入“高成本、高竞争、低回报”的内卷怪圈。2025年短剧市场规模虽达800亿,用户量突破5亿,但70%的制作团队处于亏损状态。为应对监管新规对“狗血内容”的限制,制作方被迫升级品质,听花岛等厂牌已将单集预算从5万拉升至50万,拍摄周期从七天延长至一个月。

行业狂欢背后暗藏隐忧:一方面,平台分账比例最低被压至5%,作品上线三天便可能沉寂;另一方面,AI剪辑、模块化场景的普及让演员沦为可替换的“情绪零件”,版权纠纷频发。内容同质化更引发观众审美疲劳,“龙王赘婿”“重生复仇”等套路化剧情反复出现,《过分野》一部作品竟衍生出8个版本。即便刘晓庆、王丽坤等长剧演员扎堆转型短剧,仍难改多数从业者的生存困境。

中腰部演员:夹心层的生存危机与转型尝试

在行业结构调整中,中腰部演员成为受冲击最严重的“夹心层”。这群“有脸熟没流量、有作品没扛剧能力”的艺人,既因“不扛剧”被长剧踢出主演名单,又因片酬偏高成为短剧市场的“性价比洼地”。

数据显示,中腰部艺人年收入较2019年下降了72%,不少人陷入无戏可拍的境地。

生存压力下,艺人纷纷探索出路:曾主演《东北插班生》的史元庭转型做泰山陪爬服务,部分艺人开播带货、开设表演班,甚至放下光环参与景区商演。

但转型之路并非坦途,演员陈菲因短剧“恶毒女配”人设爆火后,想回归长剧却被角色定型,而缺乏演技的艺人更被观众贴上“戏混子”标签加速淘汰。综艺市场的收缩更堵死了“刷脸”续命的路径,招商难导致综艺大规模减产,进一步压缩了中腰部艺人的曝光空间。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