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短剧,请停止咆哮式表演

根据巨量算数发布的《2024短剧行业洞察报告》,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37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高达 268%。

中国的短剧行业,好像永远停留在“吵”的阶段。

演员咆哮、剧情咆哮、配乐咆哮。

哪怕一部剧只有三分钟,也要在前十秒里把所有的情绪轰炸完。

男人跪地求饶、女人扯头发打脸、霸总叉腰指着对方说狠话——

一切,都像是某种约定俗成的仪式,仿佛谁的声调不够高,谁就拿不到播放量。

问题是,这种咆哮式的爽点叙事,真的能走多远?

根据巨量算数发布的《2024短剧行业洞察报告》,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37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高达 268%

用户总量约 4.6亿人,平均每日观看时长超过 47分钟

但在这样一个看似繁荣的数字背后,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剧情趋同、情绪透支、价值逻辑单一。

打开随便一个短剧平台,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故事都能归入这三类:

穿越复仇:女主重生回高中,吊打前任、逆袭千金。

权势对撞:总裁、豪门、战神、弃少、赘婿。

情感惩戒:背叛、绿茶、打脸、泪崩。

所有角色都在极端的情绪里生存——不是被欺负到尘埃,就是一夜暴富登天。

这种极端感,构成了短剧的所谓“爽点逻辑”。

而这些所谓的爽点,其实是一种廉价多巴胺机制

平台靠算法,喂你想看的情绪,你靠怒气、同情或虚假的胜利,获得微小的满足。

核心逻辑是:观众越容易被刺激,平台就越容易获利。

这当然是一种精确计算过的“情绪经济”。

在抖音、快手、番茄这些平台上,短剧广告的投放转化率一度达到7%~12%,远超普通商品广告的1%。

有些短剧公司甚至能在十天内回本,ROI高达 200%

这直接催生了一个畸形的创作生态——不是剧本驱动市场,而是算法驱动剧本。

创作者不再思考“故事是否成立”,而是计算“用户第几秒掉线”。

甚至有人说,这玩意都是公式的,比如3秒冲突、5秒反转、8秒打脸、12秒爆哭等等,让外行都一愣一愣的。

这就是数据的好处,只要你能说出具体的数字,听上去就特别像真的。

听上去很荒谬是么?但这就是中国短剧工业化的现实。

有短剧导演私底下给别人“传授经验”:“不够吵、不够快、不够狠,就等于没剧情。”

这种工业化创作逻辑的结果,是观众被不断“驯化”。

他们被训练成只接受高潮,不接受铺垫;

只接受极端,不接受灰度。

甚至当真正有点内容、有点节奏的短剧出现时,观众会觉得“无聊”“不爽”。

于是创作者和观众,成了彼此的镜像——

一个靠算法妥协,一个被算法奴役。

有人说:“那没办法啊,观众就爱看这种。”

这纯粹是屁话,才是标准的外行话。

数据从来没说观众只爱看狗血。

根据QuestMobile 2025年短剧用户研究,在受访的观众中,61%的用户表示更希望看到“现实题材”“温情”“社会共鸣”的短剧

而真正偏好“复仇打脸”“穿越重生”这类的观众,不足三成。

但问题在于:前者的内容需要编剧、需要情感、需要时间;

后者只需要吼、需要打、需要哭。

资本自然选择后者。

短剧的火爆,其实不是因为内容有多吸引人,而是因为现代人的精神太空虚。

人们在通勤路上、午休间隙、睡前五分钟刷短剧,是在用廉价情绪替代昂贵的情感。

短剧成了电子止痛片

看着别人反转人生,我们暂时忘了自己的无力。

看着别人打脸复仇,我们获得虚拟的补偿。

在那个几秒钟的世界里,正义总是来的快,情绪总是能解决问题,幸福总是简单到只需一场吵架。

但现实不是剧本。

现实里的穷人,不会因为一句狠话就逆袭;

现实里的爱,不会因为一场误会就消散。

短剧越咆哮,现实越沉默。

真正的短剧革命,不是靠更吵、更狗血,而是靠更真实、更有人性

当制作方开始重新学习叙事,观众自然也会回到理性。

短剧不该永远停留在“刺激的快感”,

它完全可以成为“短篇小说的影视化”——

几分钟讲一个完整的命运,几秒钟透出一丝人性。

要做到这点,需要勇气:

拒绝算法诱惑,拒绝低智流量,拒绝迎合。

但如果短剧行业想活得久,这一步迟早要走。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短剧什么时候能停止咆哮?

问题不在导演、演员或观众。

那得看,背后那些弱智的资本方,何时能多读点书、多看些优秀的电影,提升一下审美,再聊这个话题。

关键词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