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公安短剧“破圈”启迪了什么

杭州公安短剧的“破圈”,首先在于精准踩中了“干货输出”的核心需求。不同于传统“霸总”短剧的无脑爽感,这部作品将反诈提醒、酒驾警示、防范伪造文件等普法知识点

“越看越上头,每天下午4点准时打开‘杭州公安’账号。”“杭州公安太会了,拍的短剧是我整个国庆假期的快乐源泉。”“梗实在太密了,杭州公安已经开始让00后搞宣传了吗?”……国庆中秋假期,杭州公安出品的“霸总”系列短剧意外爆火,前四集每集全网播放量超700万,网友的催更声刷屏。

杭州公安短剧的“破圈”,首先在于精准踩中了“干货输出”的核心需求。不同于传统“霸总”短剧的无脑爽感,这部作品将反诈提醒、酒驾警示、防范伪造文件等普法知识点,巧妙融入夸张却接地气的剧情中。民警角色化身观众“嘴替”,用法律常识“打败”了“霸总”夸张的剧情和言语,让网友在爆笑之余学到真东西。

这种“娱乐+实用”的双重价值,恰好击中了当下观众对微短剧的深层期待——人们不仅需要碎片化时间里的“情绪按摩”,更渴望在轻松观看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增量。反观部分微短剧,沉迷于“1胎99子”之类的荒诞设定,用脱离常识的剧情博眼球,最终只能沦为劣质“电子榨菜”,被市场和监管双重淘汰。

“干货”的有效传递,离不开精品化创作的支撑。杭州公安短剧的制作过程,堪称微短剧“精耕细作”的范本:剧本由公安新媒体团队亲自撰写,成员刷上百部短剧、记热梗,只为让普法内容更贴合受众语境;拍摄邀请专业团队,从前一天清晨拍到次日凌晨3点,力求节奏与质感;演员选用入职3个月的真民警,其真实的执勤经历与角色高度契合,让剧情少了演的痕迹……这种对内容、制作、人设的极致打磨,与行业内“一周拍完60集”的流水线生产形成了鲜明对比。

杭州公安的实践证明,即便是政务宣传类内容,只要以精品化标准打磨,同样能成为“现象级”作品。精品化不是高成本的专属,而是对观众审美和需求的尊重,是微短剧摆脱“粗制滥造”标签的必由之路。

更深层来看,杭州公安短剧的走红,本质是真诚创作的胜利。这种真诚体现在对受众的平视,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年轻人熟悉的“霸总”梗、密集笑点,搭建起沟通桥梁;体现在对内容的敬畏,不回避生活中的真实案件,杀猪盘、酒驾等剧情均源自民警处置经历,让普法更具说服力;体现在创作的初心,团队明确表示“希望大众笑过之后,能将法律常识扎根于心”,而非追求短期流量。微短剧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15秒反转”的套路,而是能引发情感共鸣的真诚。当创作褪去“流量至上”的浮躁,回归对人性、对现实、对文化的尊重,作品自然会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微短剧行业如今已告别“野蛮生长”,站在价值重构的十字路口。这部由真警察出演的短剧,打破政务宣传刻板印象,更以有趣有料的特质,为陷入套路化、低俗化争议的微短剧行业,点出了一条突围之路——微短剧的“出圈”,不是靠恶俗片名、离奇剧情博眼球,而是以“干货”为内核,用精品化夯实基础,靠真诚连接观众。

当更多创作者能像杭州公安这样,放下流量焦虑,深耕内容价值,微短剧才能真正从“电子榨菜”升级为“精神食粮”,在文化传播与市场发展中实现双赢,成为传递正向价值、承载文化使命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