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一部手机,16天拍完短剧,上线一个月播放量突破2.7亿次,跻身抖音热剧榜前三。
谁能想到,最近这部爆火的乡村短剧创作团队,竟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北梁家庄的20多名村民。
剧中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华丽布景,甚至连专业拍摄设备都没有,却被网友“追更”,原本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也在一夜之间成了打卡地。
究竟是什么,让这部“草根之作”打动了万千网友?在短剧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乡村题材短剧又该如何“出圈”?
一、这部“村剧”为何火了
当下的短剧市场,“霸总逆袭”“重生复仇”等套路化剧情早已让观众心生疲态,一些乡村短剧却带着满屏的乡土气强势“出圈”。
“群演”变主角,主打“反差感”。
在该剧中,往日只能“跑龙套”当群演的村民,一跃成了担纲主角的“明星大腕”。比如,58岁的蓝莓种植户肖玉红,为了不耽误拍摄进度,起早贪黑尽快干完农活;64岁的赵美霞凌晨3点还在背台词……
导演丁召廷还在剧中身兼摄像和“男一号”
这些带着“原汁原味”乡音、乡情的村民,尽管零基础、零片酬,却凭着一腔热爱演出了生活本真的质感,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反差吸引力”。
“乡村爱情故事”,动人“喜剧感”。
“三个光棍之家”的设定,让该剧的爱情主线自带天然戏剧张力。女主角枣花与大山的相恋,不仅要消除两个家庭的隔阂,还要化解邻里矛盾,剧情的冲突中藏着农民很多的生活智慧。
这种“源于生活的喜剧感”,远比刻意制造的笑点更有力量。剧中没有夸张的肢体语言,也没有网络热梗的堆砌,却能让观众在“光棍父子互怼”“邻里拌嘴又互助”的日常里会心一笑,不经意间唤醒了人们对“乡土中国”的集体记忆。
“草根”逆袭,不缺的“爽感”。
比起豪门剧里的“开挂逆袭”,励志叙事更容易引起普通人的共鸣。女主角枣花从留守妇女到“当家人”的蜕变,没有天降光环,只有实打实的韧性:
在家庭中,她用勤奋和智慧克服了生活的重重困难,带领全家走向幸福,真正成为“当家人”;在村子里,面对农产品滞销,她深夜琢磨山货销路,学习直播带货,带头成立合作社。
演员们在短视频账号上与观众互动 图源:@青岛大丁
这种接地气的逆袭叙事,为观众带来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情感上的“爽感”共鸣。
二、流量爆发背后的底层逻辑
一些乡村短剧的爆火,清晰映照出乡村题材短剧创作的方向与真谛——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走心”始终是乡村题材内容的核心竞争力,唯有尊重生活、贴近真实,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土得真实”≠“粗俗浅陋”。
“平时回不了老家,乡村短剧还真能让我解一些乡愁”“乡村短剧里的场景,是很多人回忆里的童年和回不去的故乡”……乡村短剧打动了不少网友。
乡村短剧的吸引力,离不开扎根生活的真实质感。好的乡村短剧,既能避开都市剧常有的“悬浮感”,做到不脱离现实空谈梦想,又能在一砖一瓦、一饭一蔬的细节里,悄然勾起观众心底的乡愁情结。
反观那些引发吐槽的作品,不少是过于追求“话题度”,背离了乡村的真实面貌,刻意放大乡村生活的落后与矛盾,把“土”变成“恶俗”,将“乡愁”变“乡丑”,最终被观众抛弃。
“故事富矿”≠“随意捏造”。
乡村,天然藏着城乡的碰撞、代际观念的交锋、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这些都是极具张力的戏剧冲突点,堪称一座“故事富矿”。
比如,点击量已超50亿次的短剧《撑抖先生》,取材于成都乡村的真实脱贫故事,展现驻村干部与村民携手发展草莓产业的历程,给大家带来欢笑和启迪;《飞扬的青春》中,男女主角间的就业观分歧,成为重要剧情线。
有一些乡村短剧通过老套剧情刻意制造“内容张力”,或随意违背逻辑,或故事背景年代“混搭”,难免遭受观众冷落。
“门槛较低”≠“粗制滥造”。
与投资浩大、制作精良的传统电视剧相比,乡村短剧“轻骑兵”式的创作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技术、资金和人员的门槛,使得“人人可参与、村村可拍剧”从理想变为了现实。
《有种味道叫清溪》剧照
但“门槛低”不代表“标准低”,要拍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绝非易事——考验的是能否真正扎根乡土、贴近人心,能否守牢价值底线,让“土味”变成“人情味”,让“小短剧”承载起“大情怀”。
比如,《我的归途有风》《落花生》《有种味道叫清溪》等短剧,凭借巧妙构思和精心制作,实现了口碑与热度的双赢。
而那些抱着“门槛低就随便拍”心态的粗制滥造之作,往往上线即“短命”,难以在观众心中留下痕迹。
三、“村剧”如何再“提香”
2024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505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634.3亿元。如今,“一部微短剧,带火一座城”的案例已不鲜见,站上“风口”的乡村短剧如何乘风而起?
挖掘不可复制的“乡村DNA”。
“乡村气”从不是“土气”的代名词,每个乡村都有着自己的特质——或许是代代相传的风土人情,或许是沉淀千年的民俗传统。唯有深挖这些特质,量身定制接地气、冒热气的“独家剧本”,才能有效避免内容的同质化和受众的审美疲劳。
例如,全片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北梁家庄实景拍摄的乡村短剧,两处闲置房屋稍加布置,就浓缩了“乡村风云”;微短剧《荔乡新梦》,将千年古荔园、荔枝嫁接技艺等在地元素融入剧情;《堰河那些事儿》聚焦茶文化,以当地方言、茶俗茶礼为特色,真实呈现三十年茶产业发展印记……这些作品的成功,正是源于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真实表达。
微短剧《落花生》系列拍摄现场 图源:湖北广播电视台垄上频道
聚焦时代主题深耕“新乡村”叙事。
近几年,在乡村振兴大潮下,电商进村、村民直播带货、进城青年返乡……“新乡村”早已不是单一农耕场景,而是产业迭代、人才回流、生态升级、文化焕新的多元场域,乡村短剧需紧扣时代脉搏,展现新变化、新气象。
如乡村振兴题材微短剧《水韵风情梦塘栖》《高碑店故事》等,都立足“强农”主题,获得了不错的流量和口碑。
“微短剧+”强化农文旅产业联动。
一部乡村短剧带火了北梁家庄,网友纷纷打听剧中的山栗子、野蘑菇在哪里可以买到;《飞扬的青春》播出后,温州瑞安曹村镇春节期间游客增长了30%……
在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乡村短剧联动农文旅产业,“微短剧+非遗”“微短剧+戏曲”“微短剧+三农”等跨界联动,一条“流量—销量—留量”的生态闭环正逐渐显现。
用更为真实的温度与鲜活的力量,既让观众“一解乡愁”,又助力“花开乡村”,“村剧”定会成为更多人的一道“真香”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