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短剧以快速且吸引人点剧情的方式讲述不同的故事,精彩而有味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时代魅力,尤其是茶余饭后去观看,既可缓解生活压力,又能带来新的乐趣。这是泛娱乐方式的新变化。而方言剧在今天表现得魅力无限,皆因熟悉的话语更容易让观众有接地气的感觉,同时,也更能体验一个地方文化的张力。
成渝方言短剧《家里家外》共有79集,开播三天全网超 10 亿观看,是因其融合成渝方言的特色,以小见大的方式复原了成渝20世纪80年代的生活。倘若我们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这部短剧,不难发现,这不只是在怀旧过去,也是在追溯一个逐渐消逝的美好年代。
切中家庭的温暖
在故事的开始,当蔡晓艳在晚上最无助的时候,遇见了她的完美好老公陈海清。他们的相遇,不只是两个人的相遇,而是意味着两个家庭的重组:她带着儿子邵一凡,他则带着女儿陈爽。可以想象得出,这样的重组家庭,一定矛盾重重,故事花样百出。在剧中,蔡晓艳所扮演的是后妈的角色,中国人对“后妈”的形象,有着根深蒂固的印象,尤其是“后妈”带着自己的孩子时,其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不用说大众都能想象一二。然而,蔡晓艳则颠覆了“后妈”这一形象,她带有四川女人的智慧,在生活细节上过得井井有条,处理各种矛盾游刃有余。表面上看,最初她是歪婆娘,但做起事情来,却是有板有眼,当陈爽被朱老师冤枉偷钱时,她相信女儿没有做这件事,干脆回家等老师上门道歉。直到朱老师和校长到家里道歉之后,维护了陈的尊严,她这才回到了学校上课。这其实体现的是对家庭的信任。
正是家庭的缝缝补补,让这个貌似有些破碎的家庭呈现出不同的生活气质。剧中的这些家庭琐事,点点滴滴,也会勾起观众对20世纪80年代的不同记忆。看似碎碎的家长里短,却呈现出一个时代的温情。尤其是当我们感叹今天的家庭少了昔日的味道时,也许从《家里家外》可以找到解决之道:这就是陪伴,也是最长情的告白。倘若蔡晓与陈海清只是婚姻的简单组合,少了生活的磨砺,可能这寻常日子就少了几分温度。而这无疑也是《家里家外》成功的地方。
这部短剧跟最近几年流行的《小巷人家》《六姐妹》等相比,有了不一样的温度。在生活里,每个人都会遭遇这样那样的困境,蔡晓艳却能化解种种危机,陈爽也逐渐认为她不再是“歪婆娘”,这种观念的转变,是与蔡晓艳的做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陈海清作为四川男人,虽然着墨不是特别多,却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剧中,他所承担的不只是父亲的角色,也还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诚然,家庭的温暖,是这部剧的最大看点。当有人说短剧是文化快餐时,《家里家外》烹饪出来的却是一道营养大餐。
方言增添了喜剧色彩
《家里家外》作为方言剧,让人津津乐道的还包括方言的使用。众所周知,方言尽管在区域内有相通性,若细分下来,在不同的区域随着声调、环境的变化,也是有着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民俗学意义上的方言魅力所在。
生动的方言,带给观众的不只是语言艺术,也是对生活的恰当书写。在这部短剧中,我们听到形形色色的成渝方言,如“歪婆娘”“耙耳朵”“但求疼(无所谓)”“千翻儿(顽皮)”“雄起(加油)”……这些地方俗语的运用,更是让剧情发展更为生动,也让人重温方言的特色。对不少成渝观众来说,这一波方言的激情对话,让人对成渝生活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就好像是置身在喜剧之中。而这与烟火气的生活结合起来,如芙蓉酥、叮叮糖、麻圆糖、油粑粑、辣子鸡、卤鸭子、锅盔、蛋烘糕、天府可乐等一一出现,就构成了独特的年代氛围。但对外地观众来说,也许会有小小的语言障碍,却也是四川生活的具体呈现,更是反映出了“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的特色。
妙趣横生的方言为《家里家外》增加了更多的色彩。当这个四人家庭出现状况时,邻居七嘴八舌地“讨论”,看似五花八门,其实就是一场场龙门阵,呈现出方言的精华。随着剧情的发展,不同的人群操着不同的方言说话,让故事变得更生动有味的同时,也让人重温方言的艺术。尽管现代生活里,有一些方言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消失了。但丢不掉的是语言的活化与应用,让人一下子就找回了旧时的成渝生活,勾起浓浓的回忆之情。
难怪有观众说,整部剧不靠狗血反转博眼球,而是演员用真诚的情感、扎实的细节和创新的表达,强而有力地在下沉市场中撕开一道口子,用“细糠”喂饱了挑剔的观众。这其中就少不了方言提供的精彩。
不只是在回忆
尽管在镜头里,我们会看到许多熟悉的生活场景。比如说取景在成都双流老工厂家属院,石梯子坡,眉山彭祖山景区青龙老街、青龙老电影院等极具年代特色的地方,剧中男女主居住的工厂家属院,斑驳的红砖楼,石阶上爬满的青苔,一砖一瓦,尽显岁月的沧桑痕迹。倘若从表面上来看,这就是一部“回忆杀”。
然而,纵观整部《家里家外》,就会发现在回忆那个年代生活的同时,也在寻找今天所丢失的东西。这种“丢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人际关系也同样如此,家庭观念亦会随之变化。倘若这《家里家外》里的故事发生在今天,应该是另一种模样。这让我想起小说家阎真的《沧浪之水》里的一个情节:主人公池大为给领导送礼,不小心说错了话,妻子嫌弃他“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他为儿子读幼儿园的名额东奔西走,可最后没成,妻子喋喋不休地指责他无能、懦弱。 无论做什么,妻子都会指责几句,池大为为此心灰意冷。这个家庭的未来是堪忧的。明白这一点,也许就知道《家里家外》火爆的原因就在于,它提供给我们一个回忆空间的同时,也在试图给今天处于困境中的家庭生活提供新方法:互相砥砺,携手并肩,共克困难,这才是现代家庭应有的气象。
诚然,在一个扁平的时代里,浮躁或许是我们所看到的普遍现象。在看似琐碎而又平庸的生活,每天的戏码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过上更好的人生?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命题。但《家里家外》给出的答案是简单的,唯有付出真情,走出泥泞,才能让生活更幸福。倘若重组的“蔡陈”家庭,两个人没有共同的目标,而是互相算计的话,这部剧就注定是一个悲剧故事。尽管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以及不如意。他们还是努力经营着这个家庭,从而迈向新生活。
小故事中孕育着大哲学。在追忆往事的同时,剧中人是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未来,以这样的勇气去直面人生,也就有了新的含义。因此,哪怕是小人物,在世事艰难之时,生活也能过得灿烂多彩。这就是《家里家外》给我们今天家庭生活的启示。这部剧就像老茶馆里的盖碗茶,用慢火煨出了时代的回甘:原来最好的家庭哲学,从来不在宏大叙事里,而在 “家里家外” 的每一句方言、每一次争吵与每一次和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