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人影事

贾樟柯:我最近看了不少短剧,看完觉得更应该拍电影了

一说起“短剧”,很多人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快、爽、反转多。可有个人,偏偏看完一堆短剧,反倒更想拍电影了。这人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总爱把镜头怼到底层小人物脸上的贾樟柯。

一说起“短剧”,很多人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快、爽、反转多。可有个人,偏偏看完一堆短剧,反倒更想拍电影了。这人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总爱把镜头怼到底层小人物脸上的贾樟柯。

他不是没看过新鲜玩意儿,也不是没动过折腾的念头。可最后,还是回到电影。说到底,这背后有股子倔劲,也有点温柔。

IMG_256

01

贾樟柯小时候,日子过得其实挺普通的。山西汾阳的小城,冬天的风呼呼地刮,他妈在楼下煮面,他就在家里翻来覆去看《红楼梦》。楼下理发店的收音机,老是播着一遍遍的流行歌,声音混着锅里咕嘟咕嘟的热气。没什么大风大浪,只有生活里这些琐碎的小声音。

他自己说过,小时候总觉得世界挺小的,街口那棵老槐树、家门口的土路,走来走去就是那点地儿。有时候他会偷偷坐在屋檐下,看邻居家大爷修自行车,听小孩们在巷子里闹腾。那会儿,他没想过要当导演,只是觉得,怎么这些很小的事,能让人记住很久。

后来,他考到北京电影学院,也不是一帆风顺。班里好多人家底厚,他却总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棉衣。别人聊拍大片,他更喜欢拿着小DV,跑去胡同口拍那种只会说方言的大爷大妈。有人笑他太轴,他偏不信。那股子劲儿,像一块压在心口的石头,扔也扔不掉。

IMG_257

02

等到《小武》出来,很多人还以为这是哪家学生交的作业。画面糙,演员也不是明星,但你仔细看,镜头里有种说不清的真。小武在街边抽烟、低头数零钱,贾樟柯说,那些“闲笔”,其实才是生活的全部。

有一年,他在威尼斯拿了金狮奖。外面议论纷纷,说他让外国人看见了中国的另一面。可他自己没觉得多了不起。回来以后,还是天天和剧组的人挤在五十平米的小屋里,讨论怎么拍下一个镜头。有人问他:“你为啥总拍这些平凡的人?”他摆摆手,“其实吧,谁家不是这么过日子的。”

他拍《山河故人》的时候,特意用三种画幅。有人觉得太花哨了,他解释说:“画幅变了,人的关系也远了。”电影里的“闲笔”越来越多,甚至有观众说看不懂。可他偏要留下那些“无用”的段落。就像他常说的,“有些时刻,不够改变命运,但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IMG_258

03

今年北京电影节,大师班上,有人问:“导演,你会拍短剧吗?”贾樟柯笑了,“我倒是看了不少短剧。看完短剧,我觉得更应该拍电影了。”

说实话,这句回答挺扎心的。不排斥短剧,可他心里头还是那点倔强。他说短剧很火,大家都在追,但他更喜欢电影那种慢慢来的节奏。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压缩到两分钟里,也不是每个人的故事都能靠反转撑起。

他还说,自己试过用AI拍短片,结果一上手,发现AI做的场景“像二手材料”,没生活的气味。什么都能快,可“真实”的东西,还是得自己背着机器去现场找。

IMG_259

04

现在的贾樟柯,头发白了不少,可那股子“轴劲儿”还在。他还会在片场蹲地上,抽烟,看天,琢磨一个镜头。有人说他不懂时代变化,他只笑笑,“反正电影还在,慢慢拍。”

短剧火得快,也降温得快。电影慢,但能留下来。贾樟柯是那种,宁肯花三年、五年拍一个片子,也不愿意赶一个热潮的人。说白了,他活成了很多人羡慕的样子——慢、真、有点倔。

其实吧,这不是牺牲,是选择。真正的坚持,不是拒绝新东西,而是明白自己想要啥。

大概每个人都只能自己体会吧。生活里,有些“闲笔”,虽然看起来没用,但一不小心,就成了最重要的东西。

IMG_260

关键词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