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超越“爽感叙事”:精品微短剧评价的三个维度

截至今年6月,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26亿,日均短视频产出突破1.3亿条,用户数量超越网络文学的5.13亿和网络游戏的5.84亿,成为当下影响力最大的数字文娱产品。

IMG_256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26亿,日均短视频产出突破1.3亿条,用户数量超越网络文学的5.13亿和网络游戏的5.84亿,成为当下影响力最大的数字文娱产品。2025年以来,伴随着“微短剧+”行动计划、大小屏联动发展、人工智能赋能微短剧创作的全面开展,该领域的产业化发展进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微短剧这一“庞然大物”在快速地“流量收割”“攻城略地”的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重复、低俗、幼稚的作品,这些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的“残次品”带来了不良的负面效应,影响行业的未来健康发展。面对这一现象,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学界和广大受众业已达成共识:精品化是微短剧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什么样的微短剧算精品?换言之,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审视、评价现有作品,并进一步推动其精品化走向?想要回答好这一问题并不容易,评价对象的庞大数量是挡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拦路虎”。好在面对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微短剧,与之有着“近姻”关系的网络文学就能够为我们提供丰富经验:新媒介文艺的批评标准要立足于文本内容的文学性表达,最终以多维度视角完成评价体系的构建。因而在笔者看来,微短剧的精品化走向必须超越现有的“爽感叙事”,要求我们在故事性、文学性与社会性的三维坐标中审视微短剧创作。

故事性创新“脑洞”与尊重叙事逻辑

毋庸讳言,故事好看与否是决定受众数量多寡的关键因素。当下很多微短剧受到诟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故事的模式化、套路化,尤其体现在穿越、升级、随身系统、反转“打脸”、扮猪吃虎等套路的批量化生产,千篇一律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塑造模式很容易让观众审美疲劳。显然,这些模式化的创作多借鉴自网络文学,甚至很多微短剧剧本本身就是网络小说的改编,此类叙事已经被证明能够带来爽感体验。但是,只是复制而不重视脑洞创新的作品,在流量上很难成为“爆款”,在品质上更不会成为精品化乃至经典化的佳作,长远来看必然会成为这一行业健康发展的阻碍。因而精品微短剧的首要标准就是能够体现故事的创新性、陌生化,让受众的爽感建立在新颖故事带来的震撼体验上。当然,这里所说的创新并非科学意义上的“首次发现”,在固有叙事模式基础上的“脑洞”开发往往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最近爆火的《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就是一个典型样本。该剧改编自乌英夏在番茄小说创作的《孝子贤孙都跪下,我是你们太奶奶》,核心创意是意外身亡的容遇教授穿越到70年后与其同名同姓的18岁高中生身上,与已经七十多岁的儿子和众多性格各异的重孙子相见,通过个人智慧重整家族荣耀、解决国家科技发展难题的故事。“后穿”的叙事设定,重孙子追求同班同学太奶奶的情节,白发苍苍的老人称呼18岁少女为妈妈的反差,都为观众带来了新奇的观剧体验。

同时,微短剧的故事创作者应该具有类型意识,总结叙事语法,通过兼类叙事、跨类叙事的策略提升作品的丰度和品质。目前,都市、历史、仙侠类剧作拥有的受众数量较多,其中的优秀作品多在既有的叙事成规里寻求突破,将其余类型惯用的情节桥段、人物塑造模式整合进作品中去。同样以上文提及的《十八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为例,其以都市穿越叙事为根基,吸收了校园言情、豪门斗争、赌博反诈、科研报国等类型的核心元素,实现了原有类型边界的跨越。值得注意的是,精品微短剧必须坚守符合情理的叙事逻辑,违背历史语境、忽视行业发展逻辑的剧作往往带来虚假感,遭到观众的遗弃,如那些拿着机枪、驾驶坦克穿越到古代“开疆拓土”的剧作,必然只会是幼稚可笑、生命力短暂的商业泡沫。

IMG_258

文学性从角色“设定”到人物“塑造”的转变

好看的故事是吸引受众观看剧作的前提,但这仅仅是精品微短剧的必备条件之一,我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文学性检验,人物形象则是其中的关键性要素。与多数网络小说相似,微短剧为了提升人物的凸显度,习惯于给它们贴上鲜明的性格标签,如冷漠但痴情的豪门公子、狠毒且狡诈的反派小人、势利的仆从等。这样的角色设定方式非常常见,其与传统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人物塑造有着很大差异:前者往往是在剧本创作或改编时就规划好了,人物性格一般不会随着剧情变化而改变,因而角色设定是静态的;后者则是伴随情节发展逐渐生成,创作者也不能凌驾于人物之上,只能使其按照故事逻辑“自由成长”,因而人物塑造是动态的。两种人物表现方式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艺术理念,基于角色设定的作品追求成功、娱乐功能,基于人物塑造的作品追求成长、审美体验。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人物表现方面,微短剧的精品化必须实现从角色“设定”到人物“塑造”的叙事转变,这样才能规避人物游离于作品之外并由此带来的虚假性。一些重视文学性的创作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剧作《一品布衣》中,穿越到前朝的小人物徐牧没有“金手指”,他从一个“棍夫”小混混转变为利用酿酒技术建立家业,率领老兵抵抗外敌入侵的英雄。徐牧不仅带着后世知识穿越,还以现代性的人文关怀平等待人,使得他那胆小怯懦的妻子姜采薇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贤内助。

除了对单个人物形象的用心塑造,优秀剧作还需要在人物关系上花费更多心思。微短剧作为一种建立在及时反馈基础上的叙事性艺术,叙事节奏往往很快,甚至有人提出了“10秒1个爽点”的模式。在此背景下,微短剧习惯于通过激烈的语言冲突、尖锐的对立、反复的“打脸”制造“爽点”,这实则是对戏剧冲突的简单化处理。在处理人物关系,尤其是男女主人公亲密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往往是直截了当、一蹴而就。优秀剧作《盛夏芬德拉》则一改情爱叙事的粗糙、匆忙,以较为舒缓的节奏讲述了集团继承人周晟安与摄影师白清枚的爱情经历。男主角理性且少言寡语,女主角自由洒脱,它们从相互试探到深入了解、从“约法三章”到“非你不可”,通过周晟安学煮“乌冬面”、白清枚缓慢走出心理创伤等细节,证明在微短剧中细腻与波折可以呈现动人的亲密关系,“小火慢炖”也能产出好作品。

IMG_260

社会性现实问题的聚焦更有力量

在故事性、文学性之外,一部优秀的微短剧作品还应当聚焦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使得观众在娱乐、审美之外还能获得一定的解决问题之道。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史、戏剧史,问题小说、问题剧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新文学(文艺)诞生之初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因为新文艺的奠基者、启蒙者们认识到文艺在改造国民性、揭露社会痼疾、探索救国之路等方面能够发挥独特的功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微短剧已经在仙侠、玄幻等幻想类作品,穿越、重生、种田等历史类作品的基础上,涌现出大量的都市日常、职场生活、家庭伦理、大国发展等现实题材作品。微短剧的现实向实践路径,丰富了新媒介、新大众文艺的生态格局,展现了中国乃至世界现实主义文艺传统的最新发展成绩。

最近,中宣部文艺局公布了“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入选作品名单,入选的9部作品多数以社会现实问题为主题。例如,《家里家外》以上世纪80年代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围绕陈海清、蔡晓艳这一对青年男女,探讨了二婚重组家庭的婆媳矛盾、夫妻婚姻危机、代际观念冲突等问题,引发了观众对当代家庭情感伦理的思考。《有种味道叫清溪》则聚焦青年大学生返乡创业、乡村振兴,《法官的荣耀》透过乡村巡回法庭观照乡民的财产纠纷、老人赡养、妇女权益等问题,《西城无小事》则将问题拓展到住房、交通、噪音、寻人等八类民生问题,这些作品有流量、有深度,可谓“叫好又叫座”。此外,此类数字媒介时代的社会问题剧还以方言表达、地域文化推动了新文艺叙事的地方路径,并在推动地方治理、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因此,精品微短剧需要超越“爽感叙事”,创作者与评论者都应该考虑故事性、文学性和社会性三者的统合关系,让受众从多巴胺的情绪刺激提升到内啡肽的情感延迟,爽且感动、幸福。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