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恰逢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之际,湖南卫视、芒果TV、辽宁卫视从12月25日开始,联合播出8集系列微短剧《报告班长,山河无恙》,讲述了一场关于承诺与信仰的“英雄回家”之旅。这部作品借助微短剧形式,对主旋律题材主题立意、叙事手法、艺术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

题材重大,意义深远。该剧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这一庄严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讲述00后女记者唐琳和报社主任刘守业陪伴辽宁抗美援朝老兵张贵乘坐绿皮火车前往湖南,向当年的班长家属转交烈士遗物的故事。
全剧从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开始——张贵得知他寻找了75年的班长家属终于有了音信,同时唐琳也接到紧急任务:要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报道志愿军寻亲的过程。老少两代人,在报社主任刘守业的串联下,一同相逢在当年张贵和班长出发赴朝的站台,坐上绿皮火车,开始了一段“英雄回家”的旅程。一路上张贵的回忆和刘守业的讲述,让一段用生命守护、跨越七十多载的承诺得以浮现,唐琳由此更深刻理解了烈士遗骸回家的意义,更领悟到眼前的山河无恙与幸福生活,正是先烈以生命为代价换来的,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是激励年轻一代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全剧八个章节《启程》《哨鸣》《托付》《五班》《牺牲》《承诺》《重逢》《回家》,如同一组富有深情的旋律,组成了一曲跨越时空的英雄赞歌。

双线叙事,当代表达。该剧采用双线叙事,让战争回忆与现实旅途相互交织,既展现烈士遗物交接之旅,又传递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历久弥新的力量,弘扬英烈精神,传承英雄血脉。
七十多年前,无数英烈为国牺牲未留下姓名便长眠异乡,他们的牺牲不仅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更留给后人无尽的思念。剧中志愿军老兵张贵的执着寻找和深情回忆,代表着一代人对战友的永恒挂念,也是历史亲历者对英灵最深沉的告慰。这种叙事设计让人物情感自然递进,张贵不断闪回的战友追忆,刘守业从小作为志愿军家属对寻亲这份事业的执着,唐琳逐渐理解并转化为信仰的继承者,三代人共同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接力”。
作品巧妙将战争记忆转化为代际对话,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结构美。这一叙事设计使得作品在短剧体量内实现了多重维度的叙事纵深,让“历史不再是过去的故事”,而是活在每一个人心中。这部微短剧让“传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通过典型人物和关键道具的串联,让“列车”“军哨”“飞机”“烟花”“搪瓷杯”这些关键意象,结合关键剧情与冲突,将过去和现在、活着的人们和逝去的英雄串起的人物关系网,赋予纪念英烈的传统主题以当代价值。

技术赋能,颇具质感。《报告班长,山河无恙》每集10分钟左右,却兼具纪录片的真实质感和电影画面的温度与诗意。战场回忆的影像采用色调泛黄的胶片感,现代段落则色彩鲜明画面清丽,两者形成视觉对比,强化了“因为当年的浴血奋战,才有如今山河无恙”的主题。
剧中,丰富的镜头语言、光影设计等,都实现了过去微短剧中的少有质感,也充满了主创团队独特的表达风格——比如在护士李桂兰遇空袭牺牲时,镜头以暗恋她的战士王明礼的视角展开,并没有呈现惨烈的血与火,而是黑暗之中白色绷带的瞬间飘舞,进一步提升了微短剧的审美。
该剧不仅是一部情感真挚的主旋律微短剧,更是一次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创新探索。剧情最后的高燃时刻,是女记者唐琳运用AI技术,将“五班”志愿军战士的完整合影从一张泛黄的静态相片变成了鲜活生动的彩色视频。全城的大屏都同时亮起这段视频的瞬间,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更是新时代年轻人对信仰的全新理解和表达。与此同时,剧中战争场面的再现,也部分借助AI技术进行影像生成,实现了兼具震撼与真实的视觉效果。这是主旋律微短剧在影像创新上的一次突破,主旋律影视创作与前沿科技实现融合,让革命题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报告班长,山河无恙》在湖南卫视、辽宁卫视和网络平台芒果TV同时开播,取得良好播出效果和观众评价。这部系列微短剧以“微”的形式,承载了“大”的内涵。它让短剧不再只是娱乐化的快消产品,而成为具有艺术品质与精神深度的文化表达,在思想性、艺术性和可传播性的平衡上实现了突破——既有红色题材的庄严厚重,又兼具微短剧的轻盈节奏,让主旋律作品“见微知著,以短蕴长”。
(作者:王云峰 系湖南卫视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