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10月27日清晨,随着最后一份文件上传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江苏首部“苏超”题材AI微短剧《狂飙!球迷顺风车》杀青,南通开发区数字文化产业园内传来一阵欢呼声。11月1日是“苏超”决赛日,该剧将上线各大平台,为“苏超”加油助威。
这部剧讲述的是足球南通队一名主力队员因故错过团队大巴,为了赶上当晚决赛,打了一辆专门接送球迷的顺风车,赶路途中意外频发,最终收获爱情和友谊的故事。南通开发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区内企业,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建模、实景转绘、动作处理、影视镜头设计等“人工+智能”的高互动力,打造出这部动作流畅、剧情丰富且视效精彩的AI短剧。该剧从筹备到制作完成仅历时20天,较传统拍摄模式下的制作周期压缩近一半时间。
当前,人工智能正驱动一场席卷影视行业的转型,制作机构纷纷步入AI转型快车道。“制作周期短、成本低、效率高,是AI微短剧一大特点。”制作人潘健介绍,AIGC手段极大地助力了微短剧的创作和发展,过去需要专业设备、场地、人员和道具才能完成的短剧拍摄,如今不到10人团队通过10多台电脑就能完成。
“每集2分钟的播出时长,需要用到大量分镜脚本,比如初期制作时,生成的观众反应过于夸张失真,缺乏赛事紧张感,光这个细节就磨合了13个版本。”导演王文周介绍,制作团队面对的是不确定性很高的模型和算法,必须根据技术去建立不断更新的AI制作体系、脚本、美术、动画。制作人杨济妤举例说,10月18日“苏超”南京队爆冷出局,原本设定的“南哥对决”剧情不会上演,团队因此连夜赶工,“光速”将原片中南京元素改成泰州,等于进行了二次创作,这在传统拍摄中几乎无法弥补。“利用AI技术赋能,更重要的是给人力做加法,做人做不到的事。”杨济妤说。
今年6月,南通开发区控股集团面向全社会发起“剧动江海·燃情苏超”主题微短剧创意剧本征集,共收到23部以“足球·城市·梦想”为核心主题的作品,其中《球迷出租车》脱颖而出,成为这部短剧的剧本雏形。数字文化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尝试制作更多包含南通元素的优质AI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