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剧

AI开始拍短剧了!我们怎么办?

AI视频时代已拉开序幕。对传媒行业而言,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思维模式、创作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型。那些能快速适应并掌握人机协作创作规律的机构,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

技术不再是工具,而是席卷行业的浪潮。

“我们不过是0和1的排列组合?醒醒吧,伙计。”这段由谷歌Veo 3模型生成的视频中,角色集体开口戏谑地说道。时隔仅一年,AI视频已从“默片时代”迈入“有声时代”,而整个行业的变革远不止于此。

2024年初,OpenAI发布Sora模型,开创文生视频新纪元;近期,Sora 2模型和同名社交应用上线不到5天即突破100万下载量,再次引爆行业热情。从Runway、Luma AI到谷歌Veo,从腾讯混元、字节即梦到快手可灵,全球科技巨头与初创公司纷纷加入战局,视频生成技术正以惊人速度进化。

技术突破:

从“算法抽搐”到“世界模拟”

曾几何时,AI视频生成的结果令人“脊背发凉”。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教授沈华清回忆:“这哪是人在动,分明是算法在抽搐。”早期的AI视频常常出现人物畸形、画面畸变问题。

Sora模型的问世改变了这一局面。它采用全新的DiT技术路径,用Transformer架构替换传统“扩散模型”中的卷积U-Net网络,实现了质的飞跃。

Sora2最令人瞩目的技术突破,是它展现出对物理世界更强的模拟能力,刚体碰撞、流体力学、光影变化等物理规律得到准确表现;多镜头序列处理能力让长故事创作成为可能;音画同步生成技术则让角色口型与对话完美匹配。

这些突破显示,AI视频生成正在从简单的画面拼接,升级为对物理世界的理解与模拟。腾讯混元World-Voyager侧重于3D场景生成,能够生成长距离的3D漫游场景;快手可灵则强调对物理世界的特性模拟与内容可控性,目前已成为拥有AI图片、AI视频和AI音频能力的多模态创意生产力平台。数据显示,可灵AI用户规模已突破2200万,累计生成1.68亿视频和3.44亿图片,ARR(年度经常性收入)超1亿美元,是国产大模型飞速发展的标杆案例。

社交革命:

从“内容工具”到“社交礼物”

Sora App的爆火不仅源于技术突破,更在于其将AI创作与社交互动深度融合的产品创新。

与传统视频生成工具不同,Sora App通过“Cameo”(客串)功能,支持用户创建自己的虚拟形象并嵌入任意场景,实现真实人物与AI世界的融合。同时,用户可授权朋友将自己的虚拟形象置入任何AI生成场景,使视频作品成为一种向朋友开放的“社交礼物”。

“Remix”(再创作)功能则形成了“浏览—激发创作—激发再创作”的内容再生循环,确保了平台活力的可持续。

这种设计使AI视频从单纯的内容生产工具,进化为社交关系的催化剂。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技术展示,而是承载了用户自我表达、社交互动的情感链接。

产业重塑:

微短剧迎来全民创作时代

AI视频技术正深刻改变着视频内容的生产与消费方式,特别是在快速崛起的微短剧领域。

2024年下半年以来,AI短剧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国内首部付费AI短剧”《兴安岭诡事》仅用60万元成本完成了11集内容制作,上线不到21小时播放量即破千万。TVB上线的首部AI短剧《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通过为AI演员开设社交媒体账号,显著提升了观众参与感和剧集热度。

IMG_257

▲ 图片来源:官方平台

可灵AI在多领域的应用场景突破。在影视创作领域,去年9月与国内九位知名导演共创,用可灵AI制作银幕级电影,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史上一次重要实验。近期,可灵AI又推出了全球首部AI叙事单元剧集《新世界加载中》,上线第一天播放量破3000万;在文旅方面,可灵AI推出的多个创意特效,助力各地文旅和高校打造爆款地标视频,火爆全网;而在广告营销领域,可灵AI携手周大福、青岛啤酒、玛氏等品牌,完成首个实体量产AIGC IP联名项目,展现AI技术在广告制作中的优势。

Sora2进一步克服了此前AI短剧创作的连续性不足、角色表演机械等技术问题,将促使AI更深度地融入短剧制作。其低门槛、易上手的特征大幅简化了AI短剧的制作流程,使普通创作者能以极低成本完成一部多角色、多场景的短剧,或将催生全民化的短剧制作浪潮。

更为重要的是,AI短剧将在标准化程度较高的视频创作领域实现深度渗透,成为广告营销、电商运营、影视宣发的重要载体。更多中小企业和个体创作者将能够利用AI短剧进行低成本的品牌宣传与内容传播,推动短剧内容从娱乐向知识科普、技能教学等实用领域延伸。

影视变革:

从“辅助工具”到“创意伙伴”

在专业影视领域,AI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虚拟预演、特效生成等环节。随着视频生成模型能力的提升,AI正从助手升级为共创者。

中国传媒大学科班出身的自由AI导演罗翀表示:“我负责想象、尝试,AI负责调整、展现,降本增效的同时,极大地拓宽创作的自由度。”

IMG_258

▲ 博采AI虚拟影视基地影棚内,虚实结合拍摄

(图片来源:科学+)

浙江博采传媒有限公司的实践展示了AI在影视制作中的潜力。其创意短片《两代悟空对战》在B站传播量近百万,而制作过程采用了“虚拟制片”模式——通过融合4D扫描、Holo身体扫描、LED拍摄等技术,结合自研的虚拟制片管理软件,效率提高了3倍,成本节省了三分之一。

博采传媒总裁办项目统筹牛聪透露:“今年,我们引入AI大模型,继续迭代一整套AI创作系统‘墨客’,实现连贯性的剧本创作,并产出精准可控的视频。”

传媒业的挑战与机遇

当AI视频技术迅猛发展,传媒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与机遇。

一方面,技术门槛的降低意味着创作能力的平权化。资金、硬件、专业人力等传统视频创作的门槛被大幅降低,但这也预示着内容创意、思想表达、情感共鸣等维度的竞争变得更加关键。

另一方面,产业分工体系正在进化。剪辑、建模、美术、动效等岗位,将需要兼顾“提示词工程师”“AI导演”“虚拟叙事艺术家”等新的角色职能。知道“生成什么”和“如何讲述”的人,将拥有更重要的话语权。

浙江大学沈华清教授指出:“我们不要放大,也不要低估AI的影响。在这个技术愈发平权的时代,竞争已转向快速捕捉创意并落地的能力,考验的是使用者的积累——拥有审美、分析、判断能力,成为跨领域、跨学科的融合通才,是AI时代的新要求。”

随着第98届奥斯卡金像奖将正式允许AI参与创作的电影参评,AI视频正逐渐进入主流评价体系。但评审标准中强调的“人类创作者在创意创作过程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也暗示着人类艺术本质的不可替代性。

AI视频时代已拉开序幕。对传媒行业而言,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思维模式、创作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全面转型。那些能快速适应并掌握人机协作创作规律的机构,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

关键词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