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周文雯:网络微短剧中“爽文化”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及其情感联系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国家新基建战略中5G网络的持续推进,为了适应用户在移动终端设备上的使用习惯,竖屏短视频形式的网络微短剧应运而生。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国家新基建战略中5G网络的持续推进,为了适应用户在移动终端设备上的使用习惯,竖屏短视频形式的网络微短剧应运而生。网络微短剧以其“短小精悍”的内容叙事形式,深受网络用户喜爱。本文基于网络微短剧“爽文化”内容生产的实践依据,分析“爽文化”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及其情感联系,指出“爽文化”实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路径,旨在为后期研究网络微短剧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关键词:网络微短剧;“爽文化”;替代性满足;情感共鸣

一、引 言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介技术迅速崛起,借助新兴传播手段,新媒体不断演进,短视频形式应运而生,满足了受众快节奏、碎片化、娱乐性的需求。各种类型的网络微短剧逐步进入公众视野,融入受众的日常生活。从内容来看,在泛娱乐化时代,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使受众在观看过程中获得沉浸式的“爽感”与“代入感”。因此,在网络微短剧的内容创作过程中,制作方式越来越倾向于加入“爽文化”剧情,以满足受众的爽感心理,逐渐形成新的娱乐消费体验与文化形态。然而,过多添加此类剧情会削弱受众对现实空间的认知能力、深度思考的意愿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展望未来,在网络微短剧的内容生产过程中,应避免过多加入“爽文化”剧情,以减少对受众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微短剧中“爽文化”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及其情感联系(一)认知层面:“爽感”剧情契合受众情感知觉

1.“爽感”剧情内容,满足受众的替代性心理需求。网络微短剧中的“爽文化”构建了一个幻象空间。这种剧情是现实世界在心理层面的投射,为人们提供替代性满足,帮助其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心灵排遣和精神慰藉。比如,一个人渴望得到更多的爱和关注,但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限制无法实现,他可以通过阅读爱情小说、观看电视剧来获得类似的情感体验和满足感。又如,一个人在感情中受到背叛,想要挣脱情感枷锁,但现实的疲惫使他无力摆脱情绪困境,于是他通过网络微短剧中的“爽感”情节来疏解和安抚自己低迷的情绪。网络微短剧满足了受众的替代性心理需求,提供了刺激性的视觉感受和娱乐化内容。各种类型的剧情,如宫斗剧、霸道总裁剧、替身剧、穿越剧、逆袭剧等,通过快节奏的演绎吸引受众注意力,使他们迅速捕捉到“爽文化”剧情与自身的契合之处,沉迷其中,幻想自己成为剧本的主角,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2.紧凑的时间控制,激发受众的持续观看心理。“爽感”情节设置能在短时间内吸引注意力并引发情感共鸣,符合审美期待,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受众对剧集更新的期待值与忠诚度。网络微短剧短小精悍的剧集形式,去除冗长拖沓的情节,围绕单一主题,结合主人公的成长路线,构建完整剧情,形成独特的短视频连续剧。此外,网络微短剧采用竖屏呈现方式,便于移动终端随时观看,满足受众对影视作品观看便利性的需求。网络微短剧制作者充分利用其短小精悍的特点,整体内容设计曲折多变,每集情节层层推至高潮,并为下一集留下悬念,有效抓住受众持续观看的心理。

3.简化情感表达,直接激发受众内心潜在欲望。网络微短剧重点打造反转剧情,摒弃冗长情节和复杂人物关系。网络微短剧通过直接明了的情感表达,受众能够快速理解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缩短了观看周期,提高了阅览效率。例如,《你的岛屿已抵达》《爱在炊烟袅袅时》以田园生活为主题,并在湖南常德桃花源景区和浙江嘉兴海盐县选景,将故事情节与自然文化景观相结合,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受众深入体验乡村慢生活。“爽文化”通过满足个人的即时愉悦需求、提供情感宣泄途径和构建社区互动等方式,引发受众情感共振,增强对网络微短剧的关注度与黏性,形成稳定的观看群体。

(二)行动层面:融入“爽文化”并形成具体行为

1.浅层表象:用户仅点击,未深入观察。互联网用户对新生媒介常持有怀疑态度。网络微短剧以短视频连续剧的形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面对这种新的观剧方式,部分受众可能无法真正接受并主动观看,仅停留在信息流广告或下载页面,未下载观剧软件进行实际观看。同时,尽管网络微短剧宣传力度大,通过各平台以广告的形式推荐给用户,营造出声势浩大的氛围,看似大多数人都在观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仍有受众针对网络微短剧“爽文化”剧情提出疑问,如主人公的全能化、反派的降智化、冲突问题的简单化处理等逻辑问题。由此可见,“爽文化”能否真正满足受众的实际性需求,仍面临新的挑战。

2.深层分析:永久性嵌入保留。网络微短剧通过“爽感”剧情吸引受众,给人们带来愉悦,促使其接受。同时,网络微短剧抓住机遇,转变发展路径,摒弃以往“土味”形象,如霸道总裁文、重生文学、闺蜜复仇、兄弟争夺等情节,开始注重明确主题、延伸主线、添加留白,实现“爽文化”内容的精细化生产,引发受众对故事情节的深度思考,从而吸引大量受众长期关注。以手机为媒介的短视频连续剧形式成为电视媒介的“补偿性媒介”,与受众逐渐建立情感联结,满足其需求。

三、网络微短剧中“爽文化”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路径

(一)存在问题

1.集体快感,主体替代性心理需求过度兴奋。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一切公共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爽文化”中,受众所体验到的情感并非持久稳定,而是短暂易逝。他们在即时且片面地享受网络微短剧带来的愉悦之后,往往会陷入更为消沉的心理状态,情感刺激和情绪欲望也随之逐渐减弱。受众长期追求即时快乐、快速沉迷和功利性实用主义,导致自身庸俗化,甚至价值观扭曲。

2.深度沉浸,导致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分离。网络微短剧以其独特的“爽点”剧情结构,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情感刺激,吸引了大量用户观看。然而,由于故事建构不够严谨,主人公的行为逻辑过于简单,内容未能真实反映现实生活。当人们过度沉溺于脸谱化表演、“土味”剧情与密集“爽点”冲击时,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意志功能将逐渐弱化。长期沉浸在短暂的虚拟体验中,受众容易与真实世界脱节,难以区分虚拟与现实,无法有效缓解压力。

3.片面追求“爽感”,导致文化价值失衡。部分网络微短剧题材情节仅重视“爽感”打造,故事缺乏新颖性,无法满足受众需求。制作者追求短期收益,不注重内容品质,呈现画质模糊,演员交流生硬,服装、化妆、道具粗糙的作品,没有发挥文化产品应有的价值引导作用。网络微短剧过度追求快速剧情节奏的“爽感”“虐感”“美感”,用“非黑即白”的简单逻辑替代对现实生活的多元化思考,导致受众在“精神快餐”消费下逐渐丧失批判性思维能力,尤其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辨别能力不足的受众群体,容易造成深层次的负面影响。

(二)创新路径

1.“内容为王”,致力于打造高质量“爽剧”。在信息爆炸时代,用户对内容的要求不仅仅限于产量,更注重质量。具有深度、独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往往能够脱颖而出,吸引受众关注。“内容为王”始终是媒体行业发展的基石,网络微短剧市场应坚持这一原则,从高产量转向高质量发展,以满足用户需求并留住流量。网络微短剧制作者不能仅追求单条视频带来的即时快感,而要考虑单条视频的剧情结构和整体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将松散的内容整合为一个整体,降低受众的流失率。

2.真实阐述,避免过度沉溺于虚拟幻想。网络微短剧构建了现实生活与虚拟幻想情感结合的环境,但个别制作者为追求“爽文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偏向于设置虚拟场景,刻意设计“爽感”情节,导致受众沉浸其中,偏离现实,增加对现实世界的焦虑、恐慌和烦闷等负面情绪。网络微短剧的内容制作应贴近现实生活,结合真实事件。在满足受众替代性心理需求的同时,减少虚拟幻想中的频繁反转情节。

3.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受众理性观看。部分网络微短剧文化产品存在粗制滥造、内容虚假、文化价值低的问题,未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法有效提升公众道德素养。根据“奶头乐”理论,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充斥生活,会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使其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导致“马太效应”。网络微短剧制作者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内容创作,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通过创作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引导受众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受众个人也应提高辨识能力,理性观看,在满足替代性心理需求的同时,保持独立意识,将娱乐仅作为增添生活乐趣的方式,注意把控尺度,避免沉溺其中。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网络微短剧依托手机媒介,凭借快节奏、多反转和丰富内容等特点,成为吸引受众的有效手段。然而,过量娱乐化的影视产品会给受众带来不良影响,存在“娱乐至死”的隐忧。因此,平台应严格把控内容质量,避免陈词滥调,结合自身特点设计人物情绪,促进网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网络微短剧制作者应贴近生活创作,重构内容叙事逻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提升文化作品的吸引力与感染力。随着网络微短剧内容创作的不断成熟,其在传递真实、激发共鸣、连接社会等方面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成为未来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产业。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