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正在研究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以推动微短剧实现高质量、规范化发展。几乎与此同时,微短剧《盛夏芬德拉》上线后连续21天稳居热播榜首,仅18天全网播放量就突破了30亿。这部剧摒弃了过往“霸总”套路和狗血剧情,凭借扎实演技与真挚情感,被不少原本不看短剧的观众赞为有品位的“细糠”。
一边是微短剧行业蓬勃发展,一边是部分作品仍陷于“雷人”剧情与流量依赖的困局。从“电子榨菜”到文化正餐,微短剧的转型之路,究竟该如何实现质的跨越?
告别 “糙感”,制作精良才能让观众觉得被尊重。微短剧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出品方很难走好压缩成本与制作精良的平衡木,这让大量微短剧一眼看上去 “糙感”十足。简陋的“豪华酒会”、毫无质感的服装、旅拍感的古装戏服,僵化的群演充斥在微短剧中。这边剧情疯狂造暴富豪门梦,那边服化道全是路边摊儿,古装戏里如同贴片一般的妆造,这种反差就像打上了贯穿始终的提示字幕“不要当真,我在糊弄”,对作品和观众十分敷衍。两分钟一集的短剧,观众能找出100个破绽。之前口碑短剧《家里家外》里有的人间烟火,此次大爆的热剧《盛夏芬德拉》里的浪漫唯美,正是因为画面真实、质感好、制作精良让观众感到诚意,才共情入戏。
“爽”感强和演技浮夸互为因果,能吸引猎奇目光,却不能转化为观众的黏性。微短剧大量“霸总爱上我”“重生之我暴富”“穿越成为强者”的离奇情节量产扎堆儿,脱离现实又毫无逻辑也让演员表演时缺少现实抓手,套路剧情搭配脸谱表演,经常让观众尬一脸。这样的微短剧满足了一部分人解压和幻想的需要,却如同糟糕的麻醉——做个白日梦简单,但总会迎头撞上现实。幻想没有对错,但人不能依靠妄念安抚,否则醒来会更加痛苦。短剧用“爽”情节吸引观众,不能赢得真正的喜爱——谁会真的爱上需要降智来欣赏的事物?如同你不会珍惜大卖场买来的快消品,付费时觉得多便宜,抛弃时就有多不在乎。爽剧也很难让从业者积累正向口碑和经验。毕竟,再硬核的演技,也扛不住“颠”的剧情,再好的表演还得需要走心剧情托底。
依靠“投流”,热度就是汤里来水里去。早期微短剧行业用大量资金购买流量,投放触达目标用户,实现高覆盖,这既挤占了投入创作的资金、影响了作品的品质,也让微短剧的热度充满了“虚火”。 这如同把商品拼命送进各大商场货架上支付高额进场费,到处能被看见,但不见得有人为你的产品驻足。“投流”带来的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其实,口碑微短剧也需曝光度,但即使是一分钟的切片,高质量走心的微短剧能让点开的观众转化成用户,低质量的表演只会让人下一次对推送视而不见果断划走。这次爆火的《盛夏芬德拉》,不少观众就是发现点开的切片,不同于印象中“狗血剧情”“抓马表演”,对短剧的质量刮目相看。随着短剧平台的崛起, “投流”已不是微短剧发展的唯一路径,走心“引流”才是微短剧良性发展的硬道理。微短剧创作要追求流量,但必须有底层价值支撑,才不会让流量成为落花流水。
微短剧,有自己的独特生长特点和叙事节奏,但就像一切好的故事可以用任何形式表现一样,尊重基本创作规律才是王道。当年被视为通俗文学的最早复仇爽文《基督山伯爵》被反复翻拍,并不仅仅因为“神秘巨富,大仇得报”的爽感,还因为有着扎实的历史背景,丰满的人物塑造,还有跌宕起伏的传奇情节和善恶有报的价值取向。如果把这些去掉,直接一个“冤狱3年我变成巨富归来,害我的人都得死”微短剧,只会淹没在同类型的泡沫之中。
由此可见,微短剧的破局之道,不在“套路”而在“匠心”,不在“投流”而在“走心”,唯有以真诚的创作告别“糙感”,以扎实的剧情支撑“爽感”,以内在的价值稳固“流量”,方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