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产业

从“看见”到“延续”:万象短剧计划如何为非遗注入新生命力?

今年7月,在红果短剧平台上一部以非遗奇幻为主题的短剧《傩戏》仅上线两天就在平台创下5000万热度,更早之前,首部越剧题材微短剧《化蝶》上线

IMG_256

图源:《墨韵新生》剧照

从泉州簪花到以敦煌壁画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越来越多的非遗短剧带火了地方文旅与非遗文化。

今年7月,在红果短剧平台上一部以非遗奇幻为主题的短剧《傩戏》仅上线两天就在平台创下5000万热度,更早之前,首部越剧题材微短剧《化蝶》上线,由著名越剧演员、越剧文化达人余玉婵、郑蒙蒙联袂出演,将戏曲融入到短剧的表演之中,让传统文化以更通俗的方式与观众见面。

在红果短剧的平台上搜索“非遗”相关的话题时,还会出现《重回永乐大典》《祈安澜》《舞动敦煌》《神兽河行纪》《锦衣巷》《梦笔不能停》《中华战舞》等多部以非遗为主题的作品,再加上融合了穿书、穿越等奇幻的情节,更多的观众开始主动寻找非遗短剧。

IMG_257

当非遗遇见短剧,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却碰撞出火花:一边是历经岁月长河洗礼、承载民族集体记忆的文化遗产,一边是短平快、强传播、高互动的新兴内容形式。在短剧《傩戏》评论区,年轻观众留言“老祖宗的戏曲这么酷”,资深戏迷则感慨“傩戏终于有了数字新生”。这种跨越代际的共鸣,揭示了非遗传承在当下时代的“新生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设立了「万象短剧」计划,并在第一期就推出了非遗民俗文化专场,以此为起点,让短剧与非遗文化双向奔赴,为非遗传承探索出了一条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新路径。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55.8%。在强大用户基数的支撑下,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通过设立「万象短剧」计划让短剧与非遗文化“互相选择”,将带来行业多重升级,既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也将带来短剧审美的新一轮升级,推动短剧在类型化、多元化叙事风格上的持续探索。

一、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在江苏苏州镇湖,8000多名苏绣从业者中,50/60后占比超过半数,而90后仅占7.3%;在全国范围内,半个世纪以来已有超过100个传统地方戏剧种消亡,现存剧种中不少仅存 “天下第一团”,另外根据官方资料显示,中国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但是在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仅2241名。

这些数据背后,是非遗传承面临的严峻现实:一方面,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70岁,不少技艺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而面临失传风险;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认知匮乏,非遗文化缺乏年轻人来接力传承。

短剧与非遗的结合,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全新可能。与静态的博物馆展览或冗长的纪录片不同,短剧以其轻量化、强叙事、受众基础广泛等特点,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符号。

《傩戏》短剧的创作就颇具代表性,编剧吉祥团队深入研究德江傩堂戏、仡佬族傩戏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将“十二执事驱逐十一鬼疫” 的传统仪式融合进为富有戏剧张力的剧情,让观众在紧张地追剧中深入了解傩戏的面具制作、舞蹈动作等核心技艺。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的解构,而是通过短剧的叙事节奏与类型化激活文化基因,使年轻观众在情感共鸣中建立对非遗的认知。

IMG_259

从文化传承视角来看,以《傩戏》为代表的非遗短剧的价值远不止于“让更多人看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重构了非遗与当代生活的链接方式,那些濒临失传的技艺,通过短剧镜头被赋予新的叙事语境。它一方面为非遗技艺提供了新的展示平台,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了解,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在重塑非遗文化的当代生命力,让文化传承落地到大众生活中,真正“延续”了下来。

「万象短剧」计划第一期——非遗民俗文化专场,正是瞄准了这种动态“延续”,「万象短剧」计划对非遗文化进行了更细致的挖掘,在上千中非遗文化中,精选了6类非遗文化中的9种非遗技艺,既有大家所熟知的唢呐文化、萨满文化、梆子戏/秦腔、昆曲、越剧、武术,也有比较小众的瓦猫、英歌舞、霹雳布袋戏。

同时「万象短剧」计划还指出剧情需以非遗/民俗为主元素,推动故事剧情发展,在主题选择上也给出了相关建议,包括文化传承、民族振兴、女性力量、人与自然矛盾冲突、抵御外邦等,在类型上涵盖奇幻、穿越、悬疑、都市玄幻等多元类型。这一思路非常清晰,既给出了题材类型,也指明了具体的创作方向,创作出的作品既要融合短剧的“爽感”,同时又兼具文化深度,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

如果说以往的影视文艺作品是以一个更宏大的视角来切入非遗文化与传承,「万象短剧」计划所打造的短剧+非遗模式则是真正深入剖析到了非遗传承的细节和纹理,是对非遗文化的一次广泛普及,将非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老手艺失传等难题逐一呈现并化解,让非遗文化借助短剧的形式“更年轻、更普世”。

二、“万象”升级短剧价值

尽管当下短剧精品化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并且在精品化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红果短剧就诞生了17部破10亿的短剧作品,实现了流量与口碑共赢,但是市场上依然存在着“霸总”“甜宠” 同质化内容泛滥等问题。

IMG_261

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的成立,是短剧从流量生意变成真正内容产业的重要标志。今年5月底,抖音集团官宣成立短剧版权中心,将原分属抖音短剧、红果短剧的BD(即商务拓展) 团队进行整合,组建起更具中台职能的短剧版权中心。该中心作为核心业务枢纽,一方面统一向红果短剧、抖音等集团旗下平台输出短剧内容,保障各端内容供给的协同性与稳定性;另一方面,统筹负责与所有短剧创作者的合作对接,实现合作流程的规范化与高效化。

更确切的说,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作为业务中台,一端链接行业两大头部短剧平台,另一端打通了行业丰富的创作资源,链接广大的内容创作者,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抖音集团庞大短剧生态从此有了度量的“尺”,它一边为内容创作输出标准,一边为不同需求的用户进行精准匹配,通过精细化运营推动短剧行业的内容升级。

「万象短剧」计划的推出,正是一次重要的实验,由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巨量引擎、红果“果燃计划”项目组联合评估,共同投入扶持资源,其目的就在于跳出短剧行业同质化泥沼,激励题材和内容创新,“万象”即“大千”,即“多元”,开辟一条 “有文化、有温度、有深度”的发展路径,实现从短期流量到长期价值的跃迁。

值得指出的是,红果短剧“果燃计划”也会交叉对「万象短剧」计划进行挑选审核,纳入扶持范围。红果短剧去年年底发布了面向全行业的精品短剧合作计划“果燃计划”,通过“投资扶持”和“精品推广”两种方式来推动短剧内容创作,投资扶持模式单部最高投资可达200万,精品推广模式则可以提供保底+分账收益。这种“资金+流量”的双重保障,让创作者能够摆脱短期流量压力,专注于内容品质,助力优质短剧的创作和传播。

“果燃计划”已经有了生产精品短剧的内容经验,并且在短剧+非遗题材领域有了多次探索,这也为「万象短剧」计划非遗民俗文化专场的精品化创作提供了更多保证。今年暑期,“果燃计划”上线了一份包含21部作品的片单,其中聚焦古画修复技艺的短剧《墨韵新生》就是一部非遗题材的作品,该剧上线仅一天后全网正片播放量、话题阅读量、关注热度就超过5000万次,这种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正在引导更多创作者关注非遗等稀缺题材。

IMG_262

值得指出的是,想要做好短剧+非遗文化传承,并不是某一家单枪匹马可以完成的任务,「万象短剧」计划非遗民俗文化专场是一次集体创作的过程,需要调动非遗传承人、各地文旅部门、民俗相关单位、当地政府部门等多方协同参与完成,才能真正生产出精品化的非遗短剧,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更准确的解释,「万象短剧」计划既拥有抖音和红果短剧平台的流量和用户基础,也整合了巨量引擎的营销资源,「万象短剧」计划打造了一个从选题投入-内容制作-平台传播-商业变现的完整路径,从数据、类型、制作等多个纬度对短剧精品化进行整体提升,借助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的资源,「万象短剧」计划让短剧+非遗、短剧+文旅生长出更多可能性。

此前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便是先例,政策与平台的共振推动非遗短剧从单纯的文化传播,升级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泉州凭借《今生簪花,世世漂亮》将簪花、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民俗活动等非遗元素融入剧情,在社交媒体引发“簪花围”打卡热,直接带动了泉州蟳埔村等地的旅游消费,使非遗体验成为文旅新亮点。

这些案例也印证了「万象短剧」计划的前瞻性——通过内容创新激活非遗的经济价值,才能实现真正可持续的传承。观众不仅能通过屏幕感受非遗魅力,更可能转化为实际的文旅消费,形成“内容创作-流量转化-文化消费”的正向循环。

三、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早在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成立和「万象短剧」计划发起之前,抖音集团旗下的抖音和红果两大短剧平台,就已经在非遗短剧探索上走到了一定深度,「万象短剧」计划的设立则意味着又向前进一步。

除了《墨韵新生》,抖音此前出品的《超越吧阿娟》改编自电影《雄狮少年》,剧中细腻呈现了主人公对醒狮技艺的执着追求,延伸了非遗传播的边界,使醒狮这一非遗文化从单纯的“展示”走向深度“叙事”,让观众对醒狮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非遗传播从更浅层次的传播走向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即便作品已经完结,但是观众对于非遗文化的情感与记忆还在延续,市场和观众依然在期待着更多精品化的非遗短剧出现。

IMG_264

「万象短剧」计划第一期——非遗民俗文化专场的推出,标志着短剧行业从零散的内容探索进入规模化、系统化、专业化运作的新阶段。这一模式通过主题系列剧集整合非遗资源,以“剧场化”形成厂牌效应,打破此前单打独斗的局限,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逻辑的双重升级。

当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当流量回归价值,非遗短剧不仅让古老技艺在屏幕上重生,更重塑了文化传承的当代形态。在「万象短剧」计划的推动下,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像傩戏这样的非遗瑰宝,将在短剧的叙事中找到与这个时代新的共鸣点,让非遗传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生不息”。

从一个更大的视角来看,当融入傩戏元素的悬疑短剧被翻译为十几种语言在海外广泛传播,当古画修复的匠人故事引发更广泛的观众共鸣,非遗短剧也将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和「万象短剧」计划在铺就一条更广阔的路。

关键词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