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以“首创精神”破局微短剧,树文化传承新范式——微短剧《舞动敦煌》的创新价值与行业启示

《舞动敦煌》堪称微短剧赛道的“破局之作”,若以大电影或长篇精品剧的严苛标准苛责或许仍有提升空间,但从行业创新与文化传播的维度出发,它值得全情肯定与支持。

IMG_256

当下正值微短剧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微短剧品质问题备受关注,行业亟需跳出“流量至上”的粗放模式。在这样的行业语境下,一部以文化为核心定位的微短剧《舞动敦煌》应运而生,其创作探索与价值导向尤为难得。可以说,《舞动敦煌》堪称微短剧赛道的“破局之作”,若以大电影或长篇精品剧的严苛标准苛责或许仍有提升空间,但从行业创新与文化传播的维度出发,它值得全情肯定与支持。

IMG_257

一、首创精神:开辟“舞蹈微短剧”新赛道

在微短剧题材同质化、形式单一化的当下,《舞动敦煌》的“首创性”尤为珍贵。主创团队以许文广、杨娜为核心,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的创作态度——此前团队推出国内首部AI微短剧《中国神话》系列,在当时无疑是对“技术+文化”融合的先锋探索,而“首创本身就是最好的宣发”,这一理念在《舞动敦煌》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作为国内首部“舞蹈微短剧”,该剧打破了舞蹈与短剧的边界,将舞蹈从“情节点缀”升华为“核心叙事载体”。这种创新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对经典艺术形式的现代呼应:回溯《碧云天》的诗意表达,或是好莱坞经典歌舞剧《雨中曲》的灵动创意——彼时创作者以街道雨景为舞台,用即兴舞蹈传递情绪,其想象力无需依赖复杂技术却能打动人心;即便回望我国早期科幻作品《霹雳贝贝》,也能发现“想象力的核心在于情感共鸣,而非技术堆砌”。

IMG_258

《舞动敦煌》延续了这种“以情驭形”的创作逻辑,甚至让玄幻色彩与现实语境巧妙勾连:通过现代舞者陈曦与唐代舞姬昭慕云的时空穿越,让舞蹈成为跨越千年的对话媒介。这种设计不仅让敦煌舞的柔美、西域大漠的苍凉通过镜头精准传递,更打破了“舞蹈剧只能依托大舞台”的固有认知,为微短剧开辟了“艺术垂类”的新赛道,给行业带来极具价值的创作启发。

二、资源整合:以专业协同铸就精品质感

微短剧的精品化,离不开优质资源的深度绑定与高效整合,而这恰恰是《舞动敦煌》的核心优势。在行业普遍以低成本快速生产短剧的当下,该剧投资实现了远超成本的艺术呈现,关键便在于主创团队对资源的精准把控与协同能力:敦煌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撑,确保壁画文化与历史背景的真实性;北京舞蹈学院敦煌舞教研室主任史敏全程指导,让飞天、反弹琵琶等经典舞姿从壁画“活”到镜头前;导演孔令飞携著名导演李少红团队的艺术经验,为叙事节奏与美学表达把关;甚至总台主持人苗霖的跨界客串,也成为“资源活化”的生动案例。

IMG_259

对比当下长剧市场的现状便能清晰看到:优质资源的整合与高效利用,不仅能提升单部作品的品质,更能为行业树立“小成本、大价值”的创作范本。

三、艺术表达:在美学与情感中构建文化共鸣

《舞动敦煌》的艺术魅力,首先体现在影像风格的独特性上。剧中穿越段落的视觉呈现,让人瞬间联想到《新龙门客栈》的经典质感——后者以“简单故事+复杂剧情”的叙事逻辑,用“明朝景泰年间,宦官专权”的开篇便抓住观众,其西部武侠的苍凉感与叙事张力,至今难以超越。而《舞动敦煌》的服化道设计、大漠场景营造,既延续了这种“以景衬情”的美学传统,又融入敦煌文化的独特气质,让观众在镜头流转间便能感受到“千年敦煌”的厚重与灵动。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集的女性主义表达。不同于微短剧中常见的“三角恋”“女性互撕”等俗套,该剧以双女主“彼此成就”的关系打破桎梏:现代舞者陈曦初登场时,因主舞之争与同学产生矛盾,看似“高傲难近”,实则是对舞蹈艺术的极致追求;唐代舞姬昭慕云隐忍温婉,却在守护《伎乐图》的过程中展现出坚韧。两人虽身处不同时空,却因命运联结形成“精神共振”——她们不谈爱情,却通过共同的文化守护与自我成长,传递出“女性力量无需依附他人”的价值观,这种表达既贴近当下观众的情感需求,又避免了刻意的说教,显得自然而深刻。

IMG_260

在美学高度上,剧集以有限成本实现了“三个时空的交错叙事”:大漠时空的简约线条构图,凸显自然的苍茫;敦煌洞窟的琳琅满目,还原壁画的绚丽;甚至“噩梦段落”中融入戏剧影子的意象设计,都让剧集超越了“文化科普”的浅层定位,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跨界融合的文化微短剧”。而故事层面,它精准把握了精品微短剧的核心特质——高潮前置、冲突前移、关系对立、合理穿越、温暖结局,让观众在60多分钟的篇幅里,既能感受到情节的张力,又能获得情感的共鸣。

IMG_261

四、资源活化:拓展短剧创作的边界与可能

《舞动敦煌》的价值,还体现在对“总台资源”的深入挖掘上。总台主持人苗霖在剧中客串的“黑店老板”,虽戏份不多却极具记忆点,让观众看到“主持人跨界影视”的可能性。事实上,总台拥有数百位主持人,他们的表演潜力若能通过短剧开发,不仅能为演员阵容注入新鲜血液,更能为平台资源找到新的发力点。

IMG_262

类似的“跨界可能”还体现在舞蹈演员的表演上。剧中两位主演以自然的情绪表达与扎实的舞蹈功底完成了角色塑造,其中舞蹈演员既能展现敦煌舞的专业技巧,又能在情感戏中传递出“感动与幽默的自由切换”,这种“非专业演员的专业表现”,打破了“短剧演员必须科班出身”的固有认知,也为舞蹈、戏曲等艺术领域的从业者开辟了新的职业赛道。

五、行业建议:从“单点突破”到“系列构建”

基于《舞动敦煌》的创作经验,我们也可对微短剧行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其一,深化文化价值表达。敦煌文化的核心不仅是“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更包含“中西方交往、包容、开放、互鉴”的精神——壁画中的印度色彩、波斯纹样、希腊柱式,都是文明对话的见证。若剧集有续作,可进一步强调敦煌文化的核心,并尝试加入国际舞蹈团、文化交流等情节,让敦煌精神与“一带一路”的时代主题相呼应,进一步拓展作品的国际视野。

IMG_263

其二,打造“世遗IP矩阵”。中国现有60项世界文化遗产,从鼓浪屿的国际社区故事,到北京中轴线的名人故居,再到西夏陵的历史厚重,每一处遗产都蕴含着丰富的创作素材。建议未来可将“抖音非遗计划”升级为“抖音世遗计划”,联动各地世遗管理部门与宣发经费,形成“一部短剧激活一处世遗”的联动效应,让文化传承与文旅发展形成闭环。

其三,联动文联资源开发垂类题材。中国文联旗下的戏曲、杂技等艺术门类,都具备转化为微短剧的潜力:戏曲的“唱念做打”可打造“京剧微短剧”,展现绝技绝活的同时传递传统美学;杂技的肢体叙事可借鉴《战上海》的成功经验,用蹦床的“起落”隐喻人生百态,让“非遗+短剧”的融合更具多样性。

IMG_264

其四,保留核心创作团队,实现“系列化产出”。《舞动敦煌》的主创团队已形成成熟的“文化+短剧”创作逻辑,若能以4个月为周期,一年产出3部左右作品,既能持续打磨创作能力,又能逐步构建“重温经典”系列——如借用“三兔共耳”等经典敦煌符号,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表达中不断焕新。

《舞动敦煌》的意义,早已超越一部微短剧本身。它证明微短剧不仅能承载“爽感叙事”,更能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不仅能实现“流量转化”,更能为行业树立“品质导向”的标杆。期待这部作品的探索,能推动更多“文化+短剧”的创新实践,让微短剧行业在精品化、多元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冷凇 中国社会科学院视听研究室主任 广播影视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