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博士就不能跨界拍短剧吗?

跨界不是偏离,而是让学术思维与艺术表达碰撞出新火花,印证了“职业与热爱不矛盾,学术与艺术可共存”的道理。

IMG_256

图源:央视财经

“清华博士怎么也来拍短剧了?”近日,一条名为“清华博士勇闯短剧圈的一天”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记者联系上了该视频博主——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袁小格(艺名)。她告诉记者,自己的主业是做科研工作,趁放暑假的时间去拍摄短剧,未来想要成为短剧制片人或投资人,短剧会往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网友的争议焦点集中在高学历与行业选择的反差之上。一方面,在传统观念里,高学历往往与“高大上”的职业紧密相连,特别是像清华这样的国内顶尖学府,不少人认为毕业后投身科研、金融等高端领域,似乎才是“人尽其才”的正途,而选择涉足短剧圈便是“大材小用”。另一方面,部分人从教育投入角度出发,觉得家庭和社会倾注心血培养的博士,选择“低门槛”的行业,既辜负了家庭期望,也浪费了社会资源。

然而,在多元发展的时代语境下,这种跨界选择恰恰彰显了教育的真正价值。读书的终极意义并非将人框定在特定轨道,而是赋予个体自主选择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职业道路的多元探索中。当前,随着短剧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品化转型,其对懂文化、懂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迫切,而非仅靠流量驱动。这位博士参与其中,非但没有浪费学识,反而能为短剧注入严谨思维与文化深度。学术训练培养的逻辑分析能力,助力短剧在剧本结构、历史考据上精益求精;科研经历锻造的抗压韧性,使其适应高强度创作环境。这种跨界不是偏离,而是让学术思维与艺术表达碰撞出新火花,印证了“职业与热爱不矛盾,学术与艺术可共存”的道理。

事实上,高学历人才与看似低门槛行业组合并非孤例。比如,此前北大毕业生李雪琴突破名校标签成为脱口秀演员,中山大学临床医学毕业生林帝浣用“小林漫画”治愈大众心灵等,这些尝试都在打破“高学历必须匹配高门槛”的刻板认知。这种趋势背后,是年轻人职业价值观的转变,他们不再将职业声望作为唯一标准,而是更注重个人兴趣与社会价值的结合。对个人而言,跨界体验不仅丰富了生命维度,更让自我价值在不同领域得到验证。对行业来说,新鲜血液的注入则带来了新的视角与方法。这种包容与多元,正是时代进步的生动注脚,也是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源泉。

面对职业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社会需要构建更包容的支持体系。在观念引导上,应通过媒体宣传和教育实践,传播多元职业价值观,打破职业等级偏见,让“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成为共识。制度保障方面,应落实好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完善高校学科动态调整机制,强化跨学科培养,鼓励学生在专业之外拓展兴趣领域,让人才培养更契合社会需求。行业层面应搭建更多人才对接平台,为跨界人才提供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建立科学的职业评价体系,让不同领域的贡献都能得到认可。

评特约评论员 陈长

关键词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