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与评论

木橦:微短剧的基因图谱与进阶之路

微短剧正以一种现象级的姿态席卷网络媒体,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我国微短剧的用户规模将近7个亿,覆盖70%的中国网络用户。微短剧,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近年来,微短剧正以一种现象级的姿态席卷网络媒体,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我国微短剧的用户规模将近7个亿,覆盖70%的中国网络用户。微短剧,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10月26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的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44期‘微短剧:基因图谱与进阶方案’”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举办。活动邀请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胡一峰担任学术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文自修》主编汤拥华,红果短剧精品短剧负责人魏钦涛,“独舌短剧”主编许心强,就微短剧的话题展开对谈。

微短剧为何让人“爽”

胡一峰表示,当前微短剧表现出较强的观众吸引力、文化承载力、精品创造力和话题制造力。现实、玄幻、古装等多种类型剧集都能在微短剧中找到自己的表达,各细分类型中都不乏优秀作品涌现。此外,微短剧正以“短剧赋能千行百业”的态势拉动社会经济发展。

魏钦涛认为,微短剧并非长剧的切片,而是一种具有独立叙事结构的全新事物。它以“短”见长,信息密度高,而“内容为王”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汤拥华从社会心理角度剖析,指出微短剧是映射当代心理结构的自然产物,满足了人们某种替代性的诉求,在微短剧的世界里,观众可以想象平行世界里的爽文人生。

此外,置身于微短剧的欣赏空间,观众可以暂时抛开原有的身份、学历,雅俗共赏。许心强认为,微短剧主动将创作姿态降到最低,就像为“爽感”而打造的“电子榨菜”,如果把电影看成是一场90分钟的球赛,那么微短剧就是“射门集锦”。

评论推动微短剧走向“精耕细作”

当前微短剧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业态。评论,则是推动微短剧从“野蛮生长”走向“精耕细作”的关键力量。

评论通过互动反馈,反哺内容创作。胡一峰指出,评论是一种对话,可以更加理性地实现创作与受众、创作与研究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对行业的正向引导;评论也为作品“代言”,评论家能够帮助创作者提炼作品内在价值,鼓励微短剧创作向更高水平发展。魏钦涛从用户和专业评论两个维度分析:用户评论是内容推荐和优化的引擎,它既是用户与创作者交流互动的窗口,其数量和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微短剧的推荐。而专业评论则更具深度和长远价值,成为连接行业、平台与社会的桥梁。

评论也能打破刻板印象,起到行业监督作用。许心强以“独舌短剧”的实践为例,表示当他开始做微短剧评论时,一线从业者会感受到被重视,从而更具匠心地进行内容创作和演绎。这不仅促进了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更打破了外界对微短剧的刻板印象,让观众认识到更真实的微短剧,引领其步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成为“细糠”,实现品质与内涵的全面升级

微短剧是大众文化,但其繁荣不应止步于“爽”,更要成为“细糠”,实现品质与内涵的全面升级。汤拥华指出,微短剧正呈现出可喜变化:叙事向长剧看齐,人物关系更复杂;内核不再局限于打脸“逆袭”,更注重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积极探索美学语言,在提升镜头语言等方面下足功夫。他强调,微短剧的发展是在保留“爽感”的同时,也能承载人性的荡气回肠和人生的波澜壮阔。

许心强表示,微短剧已在精品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头部厂牌已通过题材创新与制作升级“卷”出自己的风格,创作者也在创作激励计划中展现出各具特色的姿态和追求。微短剧的精品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确实在一步步向上生长。

魏钦涛认为,未来引导微短剧的良性发展,需要政策、监管、平台的共同努力。要树立行业规范,建立相关监管条例,同时,平台、专业人士和创作者也要在行业链条中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激发创作活力,引领向上生长的路。

恰如百年前《清华周刊》上有关“大学生是否应该看电影”的争论,微短剧的价值同样需要时间来沉淀。胡一峰总结道:“新的艺术门类往往在争议中发展,对微短剧的发展要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