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红果短剧追《盛夏芬德拉》,暂停瞬间弹出“搜同款连衣裙”提示,点击直接跳转抖音旗舰店下单——这种“追剧手滑就下单”的操作,最近成了很多用户的新乐趣。作为字节跳动旗下的短剧平台,红果正借着这波实打实的流量热潮,悄悄推进“内容+电商”的带货测试。这波尝试不仅让追剧和购物无缝衔接,更给短剧行业的变现路径,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01·
红果的底气:流量够大,链路够短
能做成“边看边买”,红果首先靠的是足够多的用户。根据QuestMobile今年6月的数据,红果免费短剧月活有2.12亿,比去年同期多了179%,不仅超过了优酷(2.006亿月活)这样的长视频平台,离B站的月活也只差1300万。而且短剧本身“一集几分钟、剧情抓眼球”的特点,让用户很容易“上头”,看剧时的沉浸感,也让商品植入比硬广更易被接受。

比如剧里女主穿的睡衣、男主戴的腕表,不用等剧播完去搜,暂停时点“搜同款”就能直接买,商品还来自抖音的品牌店,不用跳转到其他APP。据接近字节的人说,这个“搜同款”功能其实是从抖音搬过来的,现在已经覆盖了红果上几乎所有短剧,连今年初火过的《好一个乖乖女》《家里家外》这些老剧,也加上了这个功能,主要推的是衣服、首饰、手表这类用户容易“种草”的东西。

通过字节的算法会根据你常看的剧类型和之前的购物习惯推商品:喜欢看都市剧的,可能会刷到通勤衬衫;爱追家庭剧的,大概率会看到家居用品。这种精准度,让“看到喜欢的就买”变得很方便。据行业人士预测,通过短剧推同款,商品转化率比普通信息流广告高了三成多。
不过现在这个功能还在测试,问题也不少。有用户反映,推荐的“同款”根本不是剧里的,比如剧里是轻奢表,推的却是几十块的配饰;更关键的是,短剧制作公司现在还没分到带货的钱,很多团队都不知道自己的剧里加了商品链接,后续怎么平衡内容和赚钱,红果还得琢磨。
02·
大厂都来抢:634亿市场不好啃
红果不是唯一一个盯上短剧带货的。《证券时报》说今年短剧市场规模能到634亿,比去年多36%,阿里、京东、百度、小米这些大厂,早就扎进来了。
拼多多去年就在“多多视频”开了短剧频道,用户看7-9集就会弹出带货视频,点进去能买东西,但现在这个功能已经没了。主要是因为剧和商品不搭,比如看古装剧突然弹出垃圾袋广告,用户觉得很跳戏,转化效果也不好。

淘宝2023年底就整合了直播和“逛逛”团队,在“逛逛”里开了个“小剧场”放短剧,也加了商品链接,但淘宝本身不是做内容出身的,短剧用户没红果多,效果一般。
还有跨界进来的,比如小杨哥的“三只羊”公司,去年拍了付费短剧《傅爷你的替嫁新娘是大佬》,想把自己的流量变成钱,这部剧播了9171万次;洁丽雅更直接,自己拍了《毛巾帝国》,用总裁故事讲毛巾产品,播了1亿次,既打响了品牌,又卖了货。

百度、京东、小米也没闲着。百度今年6月出了“好看免费短剧”APP,主打甜宠、穿越剧;京东招了不少短剧运营,想靠算法推剧带货;小米最近也上了“围观短剧”APP,强调“没广告、免费看”,想靠手机用户抢占下沉市场。

但热闹归热闹,行业已经开始“洗牌”了。以前短剧靠“快节奏、低成本”就能火,但现在用户不爱看套路剧了,有些不合规的剧还被下架了。QuestMobile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星芽免费短剧月活少了81.6%,好省短剧少了34.9%,想在这个市场活下去,光靠流量不行,还得有好内容。
03·
字节的算盘:不止带货,更是生态
红果短剧的带货测试,本质是字节系生态协同的关键一步。2025年5月底,字节已成立“短剧版权中心”,整合抖音与红果的短剧团队,统一负责版权采购、内容分发等业务,结束内部赛马状态。此次带货功能打通,意味着红果正式成为抖音电商的新流量入口——红果的2.12亿月活用户流量,可直接导向抖音商城,而抖音成熟的供应链又能反哺红果的商品供给需求。
这一布局与抖音电商的增长需求高度契合。数据显示,抖音电商2024年GMV约3.5万亿元,同比增长30%,搜索已成为其货架电商的核心增长引擎。红果的加入,进一步完善了字节“内容引流-兴趣转化-交易闭环”的全域兴趣电商链路。不过红果方面目前仍对外表示,“与抖音电商的协同规划暂无最新进展”,接近抖音的人士则将此次测试定义为“小尝试”,且确认红果暂无独立电商团队,相关业务均由抖音电商团队操盘。
对于短剧行业而言,“内容+电商”的模式已渐成常态,但可持续性仍存挑战。微短剧评价体系繁星指数负责人指出,当前模式更适用于品牌定制剧或文旅类剧集;制片方则担忧,带货效果依赖平台推流规则,若不及预期可能陷入被动,且商业元素介入会让内容创作的投资回报逻辑更复杂。
2025年的短剧市场,既是规模突破600亿的增长窗口期,也是从“拼流量”转向“拼价值”的转型关键期。红果的测试只是行业探索的一个缩影,而品牌定制、文旅融合、技术赋能与跨境拓展四大方向,或将成为短剧带货从“短期热度”走向“长期价值”的核心路径。未来,只有那些既能守住内容初心,又能创新商业玩法的参与者,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真正推动短剧行业实现“内容增值”与“商业增收”的双向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