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和企业

芒果TV砸下「版权+AI+资金」三重炸弹!AIGC微短剧的黄金时代来了?

10月14日的2025视听中国马栏山微短剧之夜上,芒果TV联合发布的“AIGC微短剧创作者生态计划”——用技术与资源真正降低门槛,才是微短剧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破局关键。

10月14日的2025视听中国马栏山微短剧之夜上,芒果TV联合发布的“AIGC微短剧创作者生态计划”——用技术与资源真正降低门槛,才是微短剧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破局关键。

IMG_256

图片来自新湖南

三大硬核支持,直击创作者3大痛点

芒果TV智能媒资中心副总经理王心莹直言:“要让创作聚焦内容本身”。这份底气来自三维度的“真金白银”扶持:

版权自由:开放120部全版权剧本IP,覆盖古偶、现言、悬疑等多元类型,从源头解决“找IP难、怕侵权”的行业顽疾。要知道,仅2025年芒果TV就靠IP改编造出《橘祥如意》等千万级分账项目,这些成熟IP将成为创作者的“起跳垫”。独立创作者李然对此兴奋不已:“以前找IP不仅贵,还要担心版权纠纷,现在芒果TV直接开放这么多优质资源,相当于给我们省了一大笔成本,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内容打磨上。”

技术平权:全量开放自研“山海AIGC平台”,从智能分镜、虚拟场景生成到AI配音全流程覆盖。对比传统制作,这能将单剧周期压缩40%,中小团队甚至个人都能玩转“电影级”制作。中小制作团队负责人张昊分享道:“去年我们做一部微短剧,光场景搭建就花了半个月,用了‘山海AIGC平台’后,虚拟场景几分钟就能生成,还能根据需求随时调整,效率提升太明显了。”

资金分级:10万-100万元阶梯式投资精准匹配不同创作者——新人靠小成本试错,成熟团队可撬动百万级产能,再叠加流量倾斜与宣发追加,试错成本直降60%。刚入行的新人编剧陈悦表示:“1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我来说就是‘救命稻草’,不仅能支撑作品制作,还能让我有机会接触到更专业的团队,快速成长。”

IMG_257

72%年轻女性用户打底,芒果的生态底气在哪?

敢砸资源的背后,是芒果TV早已夯实的短剧基本盘:

用户画像精准:35岁以下用户占比72%,女性用户比行业均值高25个百分点,堪称“年轻女性短剧第一平台”。

产能爆发验证:2025年短剧上线量同比暴涨6倍,《姜颂》《狸猫书生》等爆款证明其内容孵化能力。某签约创作者王婷感慨:“芒果TV的用户群体和流量扶持,让我们创作时更有方向,知道观众喜欢什么,爆款也就有了诞生的土壤。”

产业集群加持:依托马栏山文创园,周边聚集千余家中小团队,年产能超1000部,从拍摄到发行形成“小时级响应”产业链。

IMG_258

不止芒果!全行业都在押注AIGC,玩法却大不同

这场AIGC变革早已形成多极竞争格局,各大平台基于自身基因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线,但芒果TV的“生态打包”策略显得尤为突出:

抖音:影视巨头联姻,主打“人机协同”:选择与博纳影业等传统影视公司合作,以自研“即梦AI”为技术核心,聚焦提升特效水准与制作效率。其推出的《三星堆:未来启示录》保留传统影视创作框架,仅用AI突破场景特效瓶颈,全网播放量突破1亿次,但仍以平台自制和头部合作为主,中小创作者难以直接获得技术授权。

快手:激进技术突围,押注“纯AI生产”:采取更前沿的技术路线,其《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99%镜头由“可灵AI”生成,仅用两个月就完成全片制作,颠覆了传统生产周期。但这种模式更偏向技术验证,最新上线的《新世界加载中》先导片虽解决了部分技术瑕疵,却仍未形成对普通创作者的开放赋能体系。

芒果TV:生态闭环打法,实现“零门槛赋能”:相较于其他平台或侧重技术炫技、或聚焦头部合作的模式,芒果TV的核心优势在于把版权IP、AI工具、分级资金三大资源打包成可直接落地的“创作工具箱”。这种模式无需创作者具备技术开发能力或行业资源积累,尤其对个人创作者和高校团队而言,相当于直接打通了从创意到落地的全链路。

IMG_259

图片来自湖南日报

未来已来!AIGC微短剧的3大趋势

从行业数据与一线反馈来看,AIGC微短剧正迎来爆发前夜,但繁荣背后的隐忧同样不容忽视:

内容形态:“千人千面”成标配,2027年互动短剧占比将达45%:据行业预测,随着AI个性化生成技术成熟,到2027年具备多剧情分支的互动式微短剧占比将从当前的不足5%飙升至45%。芒果TV可依托72%的年轻女性用户数据,自动衍生“甜宠+职场”“古偶+悬疑”等定制化叙事线。但某资深编剧坦言:“现在AI能生成10版剧情框架,可观众要的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共鸣,这种创意深度目前AI还拿不出,怕再过两年,只会磨细节的编剧也要被淘汰。”

创作模式:周期压缩至7天,但“AI味”争议持续发酵:技术迭代正加速生产效率跃迁,预计2026年行业平均制作周期将从当前的1个月压缩至7天以内,单剧成本降低30%-50%。但快手《山海奇镜》等作品的评论区显示,68%的用户吐槽“AI人物表情僵硬,像台词配MV”,“恐怖谷效应”仍未破解。转型AI创作的制片人陈坤直言:“以前团队80%精力拍画面,现在70%精力改AI的‘违和感’,反而更累了,怕技术没跟上,口碑先崩了。”

产业融合:“微短剧+文旅”规模破50亿,中小团队生存空间收窄:依托马栏山等产业集群,“微短剧+文旅”“微短剧+非遗”等融合项目规模预计2026年突破50亿元。但头部平台的资源集中化也在加剧竞争,目前行业内TOP10团队占据60%的分账收益,新人团队试错窗口期从6个月缩短至3个月。刚拿到芒果10万扶持资金的新人导演林希焦虑道:“现在AI让大家都能拍,但流量全往头部走,我们用AI省的成本,可能还不够买流量的钱,怕刚入场就被淘汰。”

IMG_260

当AIGC让“一人成队”成为可能,微短剧的竞争焦点将从“拼产能”转向“拼创意”。芒果TV的生态计划,本质是用平台资源换内容多样性,而对创作者来说,这或许是“用AI撬动百万分账”的最佳入场时机。但如何在技术红利中守住内容初心,在流量内卷中找到差异化定位,将是所有参与者必须面对的考题。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