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八路军指导员周秀兰在狱中精心绘制假地图,眼神坚定而细腻;转眼间,现代考古学家小心翼翼修复着八十年前的地图残片——这两个场景无一由真人出演,却同样触动人心。“这真的是AI生成的吗?”这是观众在弹幕中留下最多的疑问。
近期,首部AIGC抗战微短剧《坐标》在芒果TV与湖南卫视同步上线,以其“无真人出演、无实景拍摄、无动作捕捉”的全AI制作模式,引发了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长影集团出品的中国首部AIGC电影《音符中的密码》也正式上线,通过AI技术复原了两位已故表演艺术家的经典形象。AI短剧时代正在到来,它不仅改变了制作方式,更正在重塑我们讲述故事的方式。
01 “三无”制作,全新尝试
主旋律内容正在悄然迎来一场技术革命。传统的影视制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而AIGC技术正在打破这一常规。《坐标》作为首部AIGC抗战微短剧,完全采用“无真人出演、无实景拍摄、无动作捕捉”的制作模式,从场景到人物,全部由AI生成。
该剧以1942年抗日军民反抗日军“五一大扫荡”为背景,别出心裁地从“军事测绘”这一微观视角切入,展现了革命先辈的智慧与勇气。
02 双线叙事,技术赋能
《坐标》虽仅有4集、总时长不足20分钟,却在有限篇幅内展现出独特的叙事艺术。作品采用双线叙事结构。历史线聚焦八路军指导员、测绘专家周秀兰在狱中以假地图诱敌深入的英勇事迹;现代线则通过地图残片的发现与修复,串联起跨越八十年的历史回响与精神传承。
这种叙事复杂度在传统短剧中颇为罕见,但AI技术使其成为可能。通过算法对散落的历史碎片进行学习与风格化重建,AI生成出既尊重历史真实又具备艺术感染力的场景与人物。
03 情感捕捉,形神兼备
在人物塑造上,《坐标》实现了从“形似”到“神似”的跨越。通过深度学习海量人类表情数据,AI不仅精准还原了角色细微的面部肌肉运动和眼神变化,更赋予虚拟人物以鲜活的情绪张力。
剧中通过大量情绪节点的精细拆解来强化人物的情感弧光,使得人物的喜怒哀乐都显得层次分明,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有观众在弹幕留言惊叹:“以后是不是真的不需要演员了?”

04 艺术再现,经典重生
另一部作品《音符中的密码》则展示了AI在复原历史人物方面的独特优势。该片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者曹火星的真实兄弟故事为蓝本,再现了1949年北平城下曹氏兄弟的信仰对话。
更为惊叹的是,影片通过“AI历史场景复原系统”和“数字人微表情驱动”等4项行业领先技术,复原了长影表演艺术家李亚林、刘世龙的经典形象,实现了两位电影表演艺术家在大银幕上的首度同框。
这种技术突破是基于长影的沉淀,数十年来的电影作品形成数据集,为AI训练提供了大量素材。

05 效率革命,降低成本
AIGC 对主旋律宣传的改变首先体现在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上。
传统模式下需要数十人团队耗时数月完成的内容创作,如今在人机协同的智能系统支持下可压缩至数天甚至数小时。《坐标》的制作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近十倍。《音符中的密码》全片制作周期仅1个月,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80%。
这种效率革命让主旋律内容能够快速响应时代热点,避免了“热点凉了作品才上线”的尴尬。
06 技术局限,尚待完善
尽管AI短剧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当前的技术仍存在一定局限性。AI生成的视频常常会出现画面闪烁、细节不一致、物理规则违背等问题。数字人的微表情和动作生成也远未达到自然流畅的水平,容易带来“恐怖谷效应”,即用户因数字人与真人相似但不完全一致而产生不适感。
《坐标》的开篇第一个画面是远眺群山,非常精细,说是实拍也不为过,但第二个山上羊群的镜头就能看出AI的味道。尽管如此,整体的过渡衔接较好,不会给人以“出戏”的感觉。
07 国家资本,推动发展
AIGC技术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方向,其发展初期的高度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使得商业资本持谨慎态度。而国家资本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和长周期视野,成为推动AIGC技术早期发展的主导力量。
202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的广泛深度融合。这种国家层面的支持为AIGC技术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吸引了更多资源向该领域聚集。
08 未来已来,潜力无限
AI短剧正在成为影像创作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随着生成式AI(AIGC)技术的持续突破,影像创作,尤其是AI短剧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创作者们一方面积极探索对传统电影语言的再现与创新,另一方面也逐步挖掘AI短剧独特的叙事潜能。
AI短剧有望突破传统电影影像语言的束缚,重塑叙事与视觉表达方式,在“电影”与“数字艺术”的交汇处,孕育出全新的影像形态和叙事维度。
《坐标》的片尾名单直观反映了AIGC对影视工业的重构:传统剧组中庞大的摄影、灯光、场务、服化道团队已被AIGC统筹、AIGC动态生成、AIGC音频算法等新岗位取代。
这种变革不仅是一场技术升级,更是一次生产方式的转型。AI技术正在从辅助工具转变为解读历史、传递精神的核心。